中國空間站天宮一號墜落地球

該空間站在南太平洋上空大氣層中解體

An image of an uncrewed cargo vessel breaking apart as it re-enters the Earth's atmosphere in 2008, after a resupply mission to the International Space Station. Tiangong-1, China's prototype space station, met a similar fiery fate on April 1.

這是一艘無人貨運飛船在2008年為國際空間站執行補給任務後重返地球大氣層時解體的影像。中國原型空間站天宮一號在4月1日也遭遇了類似的隕落命運。

中國的原型空間站,其名稱翻譯為“天宮一號”,今天(4月1日)在地球大氣層中經歷了隕落的命運,在美國東部時間晚上 8:16 左右(格林威治時間 4 月 2 日 0016),在南太平洋上空解體並燒燬。這是根據美國戰略司令部聯合部隊航天元件司令部(JFSCC)的說法。

“JFSCC 使用空間監視網路感測器及其軌道分析系統來確認天宮一號的再入,”美國空軍官員在一份宣告中寫道。

一些校車大小的天宮一號的碎片幾乎肯定在墜落中倖存下來,但它們造成任何損害或傷害的可能性極小:根據航空航天公司的專家稱,您被天宮的燃燒碎片擊中的機率不到萬億分之一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有助於確保未來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重要故事。


順便說一句,如果您確實找到了天宮一號的碎片,請不要撿起來或吸入它散發出的任何煙霧。專家說,太空垃圾可能被有毒火箭燃料肼汙染。

天宮一號長約 34 英尺,寬約 11 英尺(10.4 米 x 3.4 米),重超過 9 噸(8 公噸)。該空間實驗室由兩個主要部分組成:容納來訪宇航員的“實驗艙”和容納天宮一號太陽能和推進系統的“資源艙”。

該航天器於 2011 年 9 月 29 日在無人搭載的情況下發射到地球上方約 217 英里(350 公里)的軌道。這比大得多的國際空間站的軌道略低,國際空間站的平均高度為 250 英里(400 公里)。天宮一號的主要任務是幫助中國掌握在地球軌道上組裝和執行真正空間站所需的技術,這是該國旨在到 2020 年代初實現的目標,該國已宣告。

2011年11月2日,無人神舟八號飛船訪問天宮一號,執行了中國首次軌道對接。另一個重要的里程碑出現在 2012 年 6 月,當時由三名航天員組成的小組將他們的神舟九號飛船與天宮對接,並進入天宮停留了一段時間。

另外三名“航天員”,即中國宇航員,於 2013 年 6 月搭乘神舟十號飛船訪問了天宮。這些載人任務每次持續約兩週。

天宮一號的設計壽命只有兩年,在神舟十號離開後,空間實驗室的工作基本完成。然而,這個空的太空實驗室繼續做一些地球觀測工作,研究人員和工程師一直與它保持聯絡,直到 2016 年 3 月,天宮一號與其控制人員之間的資料傳輸停止,原因是中國從未明確說明。在那個時候,不受控制的大氣層再入顯然是不可避免的。

這是外部研究人員的觀點。但美國傳統基金會高階研究員、中國太空專案專家程迪安表示,中國航天官員對這種說法提出異議。

程迪安在接受 Space.com 採訪時說:“中國人堅持認為這是受控的。當你使用‘不受控’這個詞時,他們非常非常不高興。”

程迪安補充說,中國官員表示,他們知道天宮一號的位置,並且可以隨時提供位置更新。但對於其他航天國家來說,“受控”再入是指在航天器控制人員的指導下進行的再入——例如,2001 年 3 月前蘇聯/俄羅斯和平號空間站在太平洋上空的故意脫軌。

程迪安說:“我們應該在外交上和太空政策領域推動中國接受與其餘基於規則的世界相當的‘控制’定義。你不能有自己的定義。”他補充說,“為了支援這一點,這裡需要有一些懲罰措施,”他指的是後果。

天宮一號的再入受到 JFSCC、美國分析機構航空航天公司、歐洲航天局以及全球 Inter-Agency Space Debris Coordination Committee 的科學家的追蹤。

JFSCC 副指揮官、第 14 航空隊指揮官斯蒂芬·惠廷少將在 JFSCC 宣告中說:“JFSCC 與政府、行業和國際合作夥伴一起工作,以跟蹤和報告再入,包括今天的天宮一號再入,因為太空領域對我們共同的國際安全利益至關重要。”“我們仍然專注於的一項任務是監測太空和其中數以萬計的碎片,同時與盟友和合作夥伴合作,以提高太空飛行安全並提高太空領域的透明度。”

惠廷說:“所有國家都受益於一個安全、穩定、可持續和安全的太空領域。”“我們正在與航天國家分享資訊,以維護太空領域,為了人類的未來。”

天宮一號的繼任者天宮二號於 2016 年 9 月發射到地球軌道,並在一個月後接待了三名來訪的宇航員。幾個月後,一艘名為天舟一號的無人飛船與天宮二號會合,從 2017 年 4 月至 2017 年 9 月進行了多次自動對接和加油操作。

這些任務的成功顯然使中國準備開始建造永久空間站。該國計劃明年開始建設和組裝工作,首次載人前哨任務可能會在 2022 年到來,中國航天官員表示。

天宮一號並不是有史以來從天而降的最大的航天器。這項殊榮屬於重達 140 噸(127 公噸)的前蘇聯/俄羅斯和平號空間站,該空間站於 2001 年 3 月在太平洋上空被引導進行受控摧毀。

有史以來至少部分不受控制地墜落的最大飛行器是美國宇航局的 100 噸(91 公噸)太空梭哥倫比亞號,它在 2003 年 2 月 1 日返回地球時解體,導致機上所有七名宇航員喪生。 一項調查後來將這場災難的原因歸咎於哥倫比亞號外部燃料箱的一塊泡沫絕緣材料,該材料在發射過程中脫落並在軌道器的左翼熱防護罩上打了一個洞,這是悲劇發生前兩週的事情。

版權所有 2018 年LiveScience.com,隸屬於 Purch 公司。保留所有權利。 本材料不得出版、廣播、改寫或再分發。

Mike Wall has been writing for Space.com since 2010. His book about the search for alien life, “Out There,” was published on Nov. 13, 2018. Before becoming a science writer, Michael worked as a herpetologist and wildlife biologist. He has a Ph.D. in evolutionary biology from the University of Sydney, Australia, a bachelor’s degree from the University of Arizona, and a graduate certificate in science writing from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ta Cruz.

More by Mike Wall

SPACE.com is the premier source of space exploration, innovation and astronomy news, chronicling (and celebrating) humanity's ongoing expansion across the final frontier.

More by SPACE.co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