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這個國家高速經濟增長的一個方面是中國人變得更加富有,並且更喜歡擁有自己的汽車。在經歷了數十年腳踏車擁擠的街道後,中國突然發展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汽車市場。
但這並不是值得慶祝的事情,至少對中國的市長們來說不是。事實上,這裡的城市正在努力將司機從他們嶄新的汽車中拉出來,並吸引他們乘坐公共交通工具。
根據中國交通運輸部提出的發展規劃,到2015年,大城市平均每3名通勤者中應有1人乘坐公共交通工具,而現在是5人中1人。
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由於私家車在道路上的激增正在將城市變成交通擁堵的噩夢,這個話題在官方議程上佔據了重要位置。在北京,急救中心已經開始使用摩托車而不是救護車來派遣護理人員,以便在停滯的交通中穿梭。
此外,空氣汙染正在加劇。即使排放標準有所提高,現在比美國許多州的排放標準還要嚴格,但更多汽車的增加在造成酸雨和霧霾方面起著主要作用。據官方媒體報道,2009年,車輛排放造成的霧霾籠罩了中國某些地區超過200天。
儘管科學家們仍在爭論某些形式的車輛汙染是否像沙塵暴一樣從中國傳播到其他國家,但毫無疑問,中國對私家車的日益熱愛正在產生溫室氣體排放,從而加劇全球變暖。
公共交通落後於大規模人口遷移
中國的城市規劃者試圖儘量減少這些問題。在過去幾年中,他們增加了公共汽車的數量,延長了數百英里的城市軌道線路,並推出了新的解決方案,例如公共汽車專用道,以說服司機放下他們的車鑰匙。
這已經讓一些中國人不再開車。在北京一家美國製藥公司工作的29歲銷售員車立清三年前買了一輛車,但幾乎不開車上班。
車先生說:“乘坐地鐵很方便,我不需要擔心交通問題。” 然而,他補充說,他擔心自己是否能擠進經常擁擠的火車。
在最近幾年中,每年約有1300萬人湧入城市,快速增長的通勤需求阻礙了使公共交通出行變得友好的任何努力。
例如,在中國的首都,在高峰時段,地鐵門無法關閉,直到身穿黃色制服的工作人員用他們戴著白色手套的手將最後幾名乘客塞進火車。
車先生說,乘坐公共汽車的體驗也是如此,如果不是更糟的話。儘管他仍然認為公共交通是最佳選擇,但車先生說,對於許多追求舒適度的其他車主來說,情況並非如此。
為了讓像車先生這樣的車主乘坐地鐵,並贏得更多駕駛員的支援,中國城市已承諾到2015年將城市軌道交通系統增加三倍。與此同時,在墨西哥城等其他擁擠地區被證明是一種受歡迎的解決方案的快速公交系統,將在這裡增長10倍。
提高駕駛成本
不過,這些措施可能無法疏通道路。
世界銀行北京辦事處首席基礎設施專家劉志指出,在空間擁擠的城市中,如果不控制私家車,公共交通就無法高效運作。
儘管城市像蜘蛛網一樣延伸其地下交通網路,但新線路的成本太高,無法到達城市的每個角落。因此,劉志說,打擊交通擁堵和空氣汙染的運動能否成功,取決於城市能否為通勤者提供順暢的公交車出行。
北京已經開始在這個問題上轉變方向。今年,該市首次對可以註冊的車輛數量設定了配額,與2010年相比,新增加的汽車數量減少了近70%。但是,這種方法不太可能被其他人效仿。
全球研究公司J.D. Power and Associates的高階市場分析師Jenny Gu說,阻止購買私家車等於關閉經濟增長引擎。Gu指出,自從北京限制汽車註冊以來,許多當地汽車經銷商已經倒閉,不得不關閉他們的商店。
為了保持經濟引擎的運轉,同時控制汽車的使用,一些城市規劃者選擇簡單地提高駕駛成本。
在上海,註冊私家車意味著要透過拍賣,併為車牌支付至少相當於6000美元的費用。重慶是中國西部擁有約3000萬人口的山城,希望效仿倫敦的做法,收取擁堵費。打算在工作日進入繁忙區域的司機必須付費。
與此同時,更多城市正在採取另一項對包括分析師Gu在內的上海許多私家車主都奏效的措施。“我辦公室附近的停車場太貴了,”Gu說,她補充說,她乘坐地鐵上班,她的同事也是如此。
喚醒“沉睡的城市”
但中國城市規劃者真正希望的是,他們的市民不需要旅行,即使是乘坐公共汽車和地鐵也不需要。
根據自然資源保護委員會的資料,公共交通給中國城市帶來了財政負擔。在北京,每英里的地鐵成本超過100萬美元,還不包括票價補貼。而且擴建專案需要數年才能完成。此外,即使城市已經用電動汽車取代了冒煙的公共汽車,環保組織仍然認為電力主要來自燃煤。
哈佛大學的城市規劃專家Sumeeta Srinivasan說,重新調整土地使用可能是解決方案。由於中國城市人口密度高,將辦公樓、購物中心和其他人們每天需要的任何東西安置在他們居住地附近是一個可行的選擇。然後,中國人可以透過步行或騎腳踏車獲得一切,她補充說。
然而,大多數中國城市的設計並非如此。許多居民不得不湧入城市的中心區域進行工作、學習和休閒,從而造成“潮汐式通勤”,總部位於華盛頓特區的可持續發展研究小組世界觀察研究所的中國專案經理馬海兵說。
然而,馬海兵繼續說,中國的城市規劃者已經意識到了這個問題,並一直在社群中增加缺失的功能。
天通苑是北京的一個郊區,曾經被戲稱為“睡城”,就是一個例證。
當太陽昇起時,那裡的居民會前往12英里外的北京市區,以滿足他們的日常需求;天黑後,他們會一路返回,參加唯一的娛樂活動——在家睡覺。
但是,那已經成為記憶,該郊區28歲的居民曾靜說。她說,現在,那裡的人們可以在附近的沃爾瑪購物,在附近的室內溜冰場滑冰,並在當地的3D影院觀看最新的電影大片。
當被問及是否打算買車時,曾靜笑著回答說:“是的。但是我們只會在週末度假時使用它。”
經環境與能源出版有限責任公司許可,轉載自氣候導報。www.eenews.net, 202-628-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