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 14 億人口,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對嗎?不再是了。2023 年,印度超過中國成為人口最多的國家。中國的人口在 2022 年開始萎縮,並且最新的聯合國報告表明,到 2050 年可能會降至 13 億,然後在 2100 年驟降至僅 7.7 億。
隨著這一訊息的傳播,對迫在眉睫的危機的警告聲越來越大。其中最令人擔憂的可能是中國將沒有足夠的年輕人來發展經濟或贍養老年人。但是,中國人口的下降可能是一個機遇,而不是一場危機。到 2100 年,中國可能會達到約 10 億的穩定且可持續的人口。在這個水平上,國家有可能繼續保持全球超級大國地位,其公民變得更加富裕,老年人得到很好的照顧。中國在實現這一轉變過程中的經驗可以為許多其他在未來幾十年人口將下降的國家提供寶貴的教訓。
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有助於確保有關塑造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思想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自 1949 年執政以來,中國共產黨已經兩次改變了人口政策。最初,該政策非常鼓勵生育——它提倡生育和高國民出生率。然後在 1979 年,隨著前領導人鄧小平啟動的推動中國經濟飛速崛起的經濟改革,中國採取了嚴格的獨生子女政策。2015 年,由於出生率急劇下降的推動,重新引入了鼓勵生育的政策,允許生育兩個孩子的家庭,並在 2021 年引入了允許生育三個孩子的政策。
最新的政策宣告來自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 2023 年 10 月向中華全國婦女第十三次代表大會所作的致辭:“我們要積極培育新型婚育文化。” 大會上的其他講話反映出對性別平等的重視有所減弱,甚至暗示女性應該離開勞動力市場去生育孩子。然而,這種鼓勵生育的政策與中國年輕人中的很大一部分人的意願背道而馳。許多人不想生育一個或多個孩子。
中國的人口下降引發了關於生育、贍養比率和“最佳”人口規模的根本性問題。人口統計學家有一種用圖形描述一個國家人口的方法:人口金字塔。它顯示了一個國家在某個時間點的人口中男性和女性成員的數量,通常以五年年齡組為單位,這有助於理解社會問題。
1980 年,中國的人口約為 9.8 億。它的人口分佈呈現出經典的金字塔形狀,即增長型人口的形狀:年輕年齡段較寬,老年年齡段較窄。(見下圖。)一個奇怪之處是,20-24 歲年齡組的人數略少於 25-29 歲年齡組,這是因為 1966 年開始的文化大革命造成的混亂。15-19 歲和 10-14 歲年齡組反映了人口的反彈。但是,在 5-9 歲和 0-4 歲年齡組中,可以看到 40 年來年齡組人數逐漸減少的趨勢的開始。中國的獨生子女政策加強了這一趨勢,但其他因素也起到了作用,例如收入快速增長、教育普及、城市化以及更容易獲得節育措施。

肖書瑤;來源:《2022 年世界人口展望修訂版》。聯合國,2022 年(資料)
到 2020 年,這些因素極大地改變了中國人口金字塔的形狀,其總人口達到頂峰,約為 14 億(下圖)。在 30-59 歲年齡段人口增加中,可以清楚地看到被廣泛視為未來危機的“老年人激增”。
一個重要因素是贍養比率,它比較了“被贍養”人口,即年輕人(0-14 歲)和老年人(65 歲及以上)與 15-64 歲之間的勞動年齡人口。1980 年,中國的贍養比率為每 100 名勞動年齡人口贍養 68 人。2020 年,這一比率更為有利,為每 100 人贍養 44 人。然而,即將到來的老年人激增將把這一比率推高到一個可能對社會造成不穩定影響的水平——根據我們的計算,到 2085 年左右將達到每 100 人贍養 89 人。

肖書瑤;來源:《2022 年世界人口展望修訂版》。聯合國,2022 年(資料)
將這些影像置於更廣泛的歷史和全球背景下進行考察很有意義。大約在 1900 年,全球人口開始呈指數級增長。這種增長主要是由死亡率下降推動的,反映了衛生和公共衛生的改善。這一趨勢產生了“人口轉型”,擺脫了歷史上出生率與死亡率大致相當的模式,而這種模式在數千年裡產生了緩慢增長的人口。
大約在 2000 年,一個相反方向的全球轉型變得越來越明顯:出生率開始低於死亡率,這開始為人口萎縮和贍養比率上升奠定基礎。幾乎所有高收入和中等收入國家現在都面臨著這些前景。許多人口年增長率超過 1% 的國家是非洲的低收入國家。
印度和日本的人口金字塔說明了這些趨勢。印度的人口金字塔(下圖)具有增長型人口的經典形狀。印度的贍養比率良好,為 47,中位年齡為 27.9 歲——儘管金字塔底部較小的年齡組預示著該國開始向人口減少過渡。然而,這種趨勢過於微弱,無法緩解印度非常高的青年失業率,印度的青年失業率遠高於中國,並且有可能造成社會動盪。

肖書瑤;來源:《2022 年世界人口展望修訂版》。聯合國,2022 年(資料)
日本的人口金字塔明顯頭重腳輕,贍養比率不利,為 71,中位年齡為 48.7 歲,反映出 45 年前開始的強烈的人口轉型。人們很難避免危機感。聯合國預測日本的人口將從 2020 年的 1.25 億減少到 2100 年的 7500 萬。

肖書瑤;來源:《2022 年世界人口展望修訂版》。聯合國,2022 年(資料)
一個國家的人口主要由其出生率和死亡率決定。在當今世界,家庭計劃生育手段廣泛普及,高收入國家的出生人數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人們想要生育的孩子數量。死亡人數由一系列複雜的生物、社會和環境因素決定。移民在一些國家是一個重要因素。
總和生育率 (TFR) 是指育齡期婦女在其一生中平均生育的孩子數量。總和生育率為 2.1 時,人口會在一段時間內保持穩定。一個國家的總和生育率高於 2.1 時,人口會增加,而總和生育率低於 2.1 時,人口會減少。2020 年,尼日的總和生育率最高,為 6.89。韓國的總和生育率最低,為 0.89。
1970 年,中國的總和生育率為 5.8。在接下來的 20 年裡,它緩慢地然後迅速地向 2.1 的更替水平下滑。在 20 世紀 90 年代,它進一步大幅下降,並在 2022 年達到聯合國估計的 1.18,是世界上最低的水平之一。
對於任何國家來說,如此小的總和生育率都是壞訊息。但是,那些將中國低生育率視為危機的人被一種常見的預測做法誤導了,這種做法常常導致不切實際的結論:他們將中國目前的生育率無限期地推斷到未來。特別是,聯合國 2022 年《世界人口展望》報告使用大致恆定的 1.18 的總和生育率來預測中國的人口將在 2100 年降至 7.7 億。
這種預測產生的人口金字塔(下圖)與 2020 年的人口金字塔截然不同。7.7 億這個數字來自聯合國的“中等情景”。高情景為 11.5 億,低情景則令人震驚,為 4.94 億。

肖書瑤;來源:《2022 年世界人口展望修訂版》。聯合國,2022 年(資料)
但是,上面的金字塔只是對這種情況的快照。隨著時間的推移,中國 2020 年人口金字塔中老年人的激增將向上移動,並在 2050 年左右達到頂峰。除非一些醫學突破將預期壽命延長到 100 歲以上,否則這種激增將在 2130 年之前消失。
換句話說,中國有 27 年(從 2023 年到 2050 年)的時間來適應老年人口激增的頂峰,然後在接下來的 80 年(從 2050 年到 2130 年)裡,這種激增將穩步縮小,直到消失。這種激增應該是可控的,因為它是一種在幾十年內發生的過渡現象,而且短期內可能不需要進行激進的政策改革就可以讓達到退休年齡的人們生活愉快。
2019 年,中國政府釋出了《國家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中長期規劃》。在未來幾十年裡,最明顯的政策調整將是讓人們在勞動力隊伍中停留更長時間。目前,中國大多數男性在 60 歲退休,而白領女性在 55 歲退休,藍領女性在 50 歲退休。2019 年的規劃為中國政府在 2021 年宣佈將逐步提高法定退休年齡奠定了基礎。
中國人口老齡化已經刺激了護理行業的快速發展。例如,在上海,已經建立了一個線上平臺,將尋求護理幫助的家庭與可用的護理人員聯絡起來。中國也可以從其他國家借鑑有用的想法。日本、韓國和臺灣在解決老年人口激增問題上的政治壓力尤其強大,這些國家可能會實施一些有效的政策和方案。歐洲國家正在進行大量的實驗,這些國家的大多數總和生育率都低於更替水平。在美國,一種應對措施是“居家養老”的“鄉村運動”,該運動正在幫助城市社群的老年人在合作支援下留在自己的家中。
今天,中國育齡人口的社會環境是不確定和令人困惑的。密歇根大學的周韻在2023 年 11 月的網路研討會上表示,中國女性正處於將生育視為理所當然的父權制需求與專制國家鼓勵生育的推動之間。
中國總和生育率下降的最大驅動因素似乎是普遍提高的生活水平和女性受教育程度的提高。世界各地的大多數經驗證據表明,受教育程度越高的女性生育的孩子越少。這部分來自較晚結婚。這也是因為不想因離開工作去撫養孩子而損失收入。一個明顯的政策調整是大幅擴大托幼設施。另一個是採取慷慨的產假政策,並保證繼續就業。
未來的全球趨勢也不明朗。例如,人工智慧和機器人技術將成為變革的強大驅動力。對於所有人口萎縮的國家來說,政策挑戰都將是巨大的,而對於人口增長的國家來說,政策挑戰可能會更大。例如,奈及利亞的人口有望在未來 40 年內翻一番,從約 2.2 億增加到 4.4 億,超過對美國作為世界第三人口大國的預測。
中國政府正在考慮減緩人口下降的一切措施——以及評論員將人口下降視為危機的反應——都源於對人口減少將削弱中國經濟實力並削弱其在世界上的影響力的擔憂。這可能是公眾輿論和政策辯論中最被誤導的地方。
如果衡量中國經濟進步的標準是國內生產總值 (GDP) 的增長,那麼人口萎縮將是阻礙 GDP 增長的一個因素。但是,中國的人口正在變得更加受過教育。該國安裝的工業機器人也比任何其他國家都多。沒有理由相信中國的經濟生產力會停止增長。世界其他地方也沒有經驗可以證實人口減少會削弱中國作為全球超級大國的地位的擔憂。
一個國家的人口規模從來都不是衡量其居民福祉的好指標。經濟學家尚未採用一種被廣泛接受的衡量福祉的方法。但是,中國現在有潛力率先制定穩定萎縮人口、提高生產力和增進福祉的政策。這些政策可以激勵其他處境相同的國家,同時幫助世界克服氣候變化的生存威脅。
奇怪的是,關於中國或世界人口的辯論從未以“最佳人口規模”來表達。關於設定人口規模或增長的具體目標的辯論變得頗具爭議,因為人們擔心強制措施。此外,全球南方普遍認為,人口穩定努力是全球北方為維持其霸權而採取的策略。
然而,在全球範圍內,似乎很明顯,沒有比目前 80 億人口更大的人口能夠在全球中產階級目前的居住標準下實現可持續發展。在高收入國家的標準下,可持續性就更差了。聯合國可以透過確定 2050 年或 2100 年世界大致的人口規模來為氣候變化辯論做出有意義的貢獻,考慮到資源和技術的限制,這個人口規模將更具可持續性。
然而,最佳人口規模的穩健概念並非一成不變。它隨著技術的進步、自然資源的開採和國家的社會發展而隨時間變化。例如,如果核聚變能源變得可行,並且植物蛋白取代飲食中以肉類為基礎的蛋白質,那麼全球人口超過 80 億的時候可能會實現可持續發展。從科學上來說,也應該有可能確定一個較小的全球人口,在不加劇全球變暖和減少生物多樣性的情況下,可以支援普遍更高的生活水平。
我們不建議為中國設定最佳人口規模。但是,這裡有一種可能的情景,即走向更小和更可持續的人口,儘管許多人口統計學家可能認為這種情景過於樂觀。在我們計算的這條道路上,中國的總和生育率在未來 20 年內趨於穩定,然後開始上升,並在下個世紀初接近 2.1 的更替水平。這將產生約 12 億的總人口,這與聯合國預測的 7.7 億形成對比。根據我們計算的另一種人口路徑,中國 2100 年的人口金字塔看起來不會那麼令人擔憂(下圖)。如果中國遵循這種路徑,它可能會在全球範圍內變得更具影響力。

肖書瑤;來源:《2022 年世界人口展望修訂版》。聯合國,2022 年(資料);萊克斯·裡費爾和王雪晴(附加計算)
總的來說,人口下降的國家不需要非常緊急地進行政策調整。變革可以在幾代人的時間內逐步進行,並進行大量的實驗。事實上,在沒有大張旗鼓的情況下,許多調整已經在推動各國走向人口更少、更加和諧的方向發展。
例如,許多國家的政府正在重新評估強制退休年齡,以鼓勵更多年的就業。他們正在改變養老金計劃,使其在更長時期內具有財政可持續性。他們正在透過使生育治療更容易獲得、延長育兒假和擴大托幼設施來讓人們更容易生育孩子。也許最關鍵的政策改革將是那些支援非常不同的工作與生活平衡的改革,因為人工智慧和機器人技術重新定義了就業。一些激進的解決方案將不可避免地出現,可能包括為所有成年人實施全民基本收入。
從根本上說,人口下降國家的年輕人和老年人做出的決定將決定一個國家以多快和多平穩的速度達到穩定和可持續的人口水平。政策將塑造道路,但人民自下而上的行動將是各國和平過渡與經歷嚴重混亂之間的區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