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的學生們稱她為“女神”,這並不奇怪。
水稻遺傳學家王紹魁憑藉一篇論文就晉升為正教授,這篇論文是她博士研究成果,發表在《自然遺傳學》雜誌上。
這在中國學術體系中幾乎是超人般的壯舉,在中國的學術體系中,對終身職位的激烈競爭在低級別研究人員中造成了猖獗的“不發表就出局”的文化。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訂閱我們的獲獎新聞,以支援我們 訂閱。 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王紹魁2012年的論文鑑定了一個新的、高度強大的水稻功能基因 OsSPL16,該基因可以控制穀粒的大小、形狀和質量,使其與僅控制這些性狀之一的其他已知基因區分開來。她在2014年被晉升為位於廣州的華南農業大學(SCAU)的正教授,在她博士畢業兩年後,這不僅證明了她的成就,也證明了植物生物學領域在中國的突出地位。該領域的學者,包括王紹魁,也希望她的發展軌跡預示著在對本土研究能力有足夠信心的領域中,願意重視質量而不是數量。
王紹魁說:“現在,至少在水稻生物學領域,人們更加強調真正重要的、高質量的突破性研究的作用,而不是論文數量,甚至發表這些論文的期刊的影響因子等指標。”
武漢華中農業大學(HZAU)的玉米研究專家嚴建兵說:“中國在水稻科學領域已經牢固確立了世界領先地位,並且正在向前邁進,在許多其他作物的生物學研究中搶佔了全球第二的位置。”他引用了一篇研究中國在水稻、小麥和玉米研究方面的研究成果的中國論文,該論文已接受將於明年年初發表。
這項由嚴建兵的華中農業大學同事劉斌擔任第一作者的文獻計量研究,分析了Web of Science索引的31種主要植物科學期刊的全球出版物。作者發現,在2012年至2016年期間,抽樣期刊中一半以上的水稻研究來自中國。
自2012年以來,中國植物科學家高質量出版物的激增,推動中國在自然指數中植物生物學領域排名第二,僅次於美國,其分數計數(FC)從2012年的47上升到2017年的90。
根據增長率,中國有可能在未來六年內超越美國,成為自然指數中植物生物學的世界領導者。
蜂擁而至
農業研究在中國資金充足,反映了對糧食安全的重視。除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常規基礎研究資助外,還有許多農業研究的重大專案。例如,2008年,中國政府啟動了一項由農業農村部協調的轉基因作物研究重大計劃,到2020年將獲得240億元人民幣(35億美元)。此外,在2016年,科學技術部啟動了一項單獨的七種作物育種重點研究計劃,在未來五年內為19個研究專案投入了16億元人民幣。
中國的大學,如北京大學、中山大學和鄭州大學,正在爭先恐後地建立或重建其農業學院,這些學院在1950年代被分拆出去,在全國各地組建獨立的農業大學。
所有新成立的農業學院都致力於透過植物科學研究以及低碳技術和人工智慧等其他領域的突破來實現農業現代化。在建立這些學院的同時,許多大學還力求在2022年宣佈的“雙一流”專案下的下一輪世界一流學科排名中獲得額外資金,這是一項旨在提高中國大學全球地位的舉措。
美味又便宜
華中農業大學植物科學技術學院院長、教授嚴建兵說,中國在水稻研究領域處於領先地位,因為這種作物對其糧食安全至關重要。他說,該國在該領域擁有悠久的傳統,並且是世界上最大的水稻研究團體所在地,據王紹魁估計,全國有3000個實驗室和50000名科學家。王紹魁說,獲得最新的技術,特別是新一代的基因組測序儀,以及儲存完好的多樣化水稻品種的高質量樣本,都預示著未來將取得更大的進展。
正如《中國植物學報》年度綜述所述,近年來,研究高產雜交水稻生產力和特性以及其對疾病和環境挑戰的抗性的分子機制已成為中國植物生物學研究的重點。
例如,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SIBS)的韓斌領導的一項研究於2016年發表在《自然》雜誌上,分析了17個雜交水稻雜交種的基因組,揭示了雜種優勢背後的遺傳機制。
該研究被主要科學家選為國有出版物《科技日報》評選的全國十大突破之一,其重要性僅次於中國科學家在1970年代開發的雜交水稻。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在2015-17年的指數中是中國領先的植物生物學機構。
中國科學家在1960年代和1970年代開發的雜交水稻養活了印度、越南、巴基斯坦和菲律賓等數百萬人口,併為主要開發者袁隆平贏得了2004年世界糧食獎。包括王紹魁和嚴建兵在內的中國當代植物生物學家認為,他們的工作也將透過引領新的高產、高營養和抗病作物品種之路,使世界受益。
王紹魁說:“以前,中央政策的考慮重點是提供足夠的食物,但是現在,改善水稻的口味以及開發來自小麥、玉米和大豆的多元化食物供應已變得同等重要。”
那時已是教授的王紹魁獲得了中國教育部頒發的2015年著名的長江學者青年獎。同年,她在《自然遺傳學》上發表了第二項研究,鑑定了一個控制水稻性狀和質地的基因 GW7,同時提高了產量和穀物質量。
美國康奈爾大學的水稻遺傳學家蘇珊·麥庫奇在《自然》雜誌上被引述說,其影響是“巨大的”:“水稻育種界一直存在這個問題,他們已經能夠提高水稻的產量或質量,但幾乎從未同時實現過。”據《自然》雜誌報道,麥庫奇說,在一個許多人一天吃三頓米飯的國家中,“它將給世界上一些最貧困的人帶來快樂。”
本文經許可轉載,並於2018年12月12日首次發表。
自然 564, S62-S63 (2018)
doi: 10.1038/d41586-018-07689-z
本文是《自然指數》2018年中國專輯的一部分,這是一個編輯獨立的增刊。 廣告商對內容沒有影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