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溫室氣體排放量超過所有其他發達國家總和

正在進行的燃煤電廠建設是其中一個重要原因

Overhead view of worker moving coal briquettes onto a pedicab.

在中國中部安徽省淮北市的一家煤炭經銷企業,一名工人將煤球搬到三輪車上。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世界各國一直在致力於採取雄心勃勃的措施來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新的研究表明,他們需要比他們想象的付出更多努力。

榮鼎集團今天釋出了一份分析報告,顯示世界上最大的排放國中國在2019年的排放量超過了所有發達國家的總和,達到了140億噸二氧化碳當量。這約佔全球總量的27%。

榮鼎估計,在過去的三十年裡,中國的排放量增加了兩倍多。與此同時,2019年全球排放量達到520億噸二氧化碳當量,比過去十年增加了11.4%。該估計值衡量了包括二氧化碳和甲烷在內的六種溫室氣體。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幫助確保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榮鼎集團國際氣候政策研究主管凱特·拉森表示,這些增長使得世界離實現《巴黎協定》的目標更遠,《巴黎協定》的目標是到2050年實現碳中和。

“全球排放格局的變化——中國首次超過發達國家——意味著要實現《巴黎協定》的目標,需要所有國家採取重大而迅速的行動,”拉森在一封電子郵件中表示。

美國緊隨中國之後,成為世界第二大排放國,佔全球總量的11%。印度以6.6%的總排放量超過歐盟,位居第三。

榮鼎集團還計算了人均排放量,發現中國現在的人均排放量僅略低於構成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的國家集團的平均水平。中國的人均排放量仍然遠低於美國,美國的人均排放量為世界最高,為每人17.6噸。

拉森表示,中國的人均排放量增長“主要是由於生活水平的提高、化石燃料密集型電力以及其作為世界各地消費商品的製造商的角色。”

這種增長對其他發展中國家如果遵循類似的道路,其排放量可能會如何加速產生影響。

在上個月的虛擬氣候峰會上,中國重申了在2030年前達到排放峰值,並在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的承諾,這比其他主要經濟體晚了十年。它還表示,將在2025年達到煤炭使用峰值,並在次年開始逐步淘汰煤炭。

據彭博新聞報道(Climatewire,5月3日),上週,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表示,不符合環境標準的高排放專案將被叫停。

但北京仍在海外為化石燃料專案提供資金,並在國內繼續建設燃煤電廠。它是世界上最大的可再生能源生產國,也是最大的煤炭消費國。

能源與清潔空氣研究中心專注於中國的首席分析師勞裡·米利維爾塔說:“最大的考驗是這些計劃能否足以達到排放峰值,並達到在2060年之前實現碳中和長期目標所需的快速減排速度。”

榮鼎集團對中國2020年排放量的初步估計顯示,雖然其他所有主要經濟體在冠狀病毒大流行期間排放量大幅下降,但中國的排放量估計增加了1.7%,部分原因是工業驅動的經濟增長和天然氣使用量的增加。

榮鼎集團提供了190多個國家年度的經濟範圍排放量估計值。最新的資料考察了1990年至2019年的排放量。

經 POLITICO, LLC 許可,轉載自E&E News。版權所有 2021年。 E&E News 為能源和環境專業人士提供重要新聞。

Sara Schonhardt covers climate and energy developments globally, with a focus on international climate negotiations, finance and how countries are approaching the transition to cleaner economies. Prior to joining E&E News, Sara worked as a reporter for more than a decade across much of Southeast Asia, with stints for The New York Times, Christian Science Monitor and Voice of America. She was a staff reporter for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in Indonesia until 2017. Sara has a degree in journalism from Ohio University and a master's degree in international affairs from Columbia University.

More by Sara Schonhardt

E&E News provides essential energy and environment news for professionals.

More by E&E News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