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已經抵達了火星。
據中國媒體報道,中國首次完全自主研發的火星任務“天問一號”於今日(2月10日)抵達環繞紅色星球的軌道。
這一里程碑使中國成為第六個將探測器送達火星的實體,加入美國、蘇聯、歐洲航天局、印度和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的行列,阿聯酋的“希望”號軌道飛行器於昨天(2月9日)剛剛抵達紅色星球。
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能夠持續下去。
而今天的成就為幾個月後更史詩般的事件奠定了基礎——“天問一號”的著陸器-漫遊車組合將在火星北半球一個名為烏托邦平原的大平原上著陸,預計將於今年五月進行。(中國通常不會提前公開其太空任務的細節,因此我們不確定著陸的確切時間。)
一項雄心勃勃的任務
中國早在2011年11月就首次嘗試探測火星,當時一顆名為“螢火一號”的軌道飛行器與俄羅斯的“福布斯-土壤”取樣返回任務一同發射。但“福布斯-土壤”號從未飛出地球軌道,“螢火一號”號與俄羅斯探測器以及另一個搭便車的行星學會的“行星際飛行實驗”一起墜毀焚燬。
然而,“天問一號”(意為“叩問蒼穹”)比“螢火一號”邁進了一大步。首先,當前的這項任務完全由中國主導;它由中國國家航天局(在一些國際合作下)開發,並於2020年7月23日由中國長征五號火箭發射升空。
“天問一號”也比早期的軌道飛行器雄心勃勃得多,後者重量僅為254磅(115公斤)。“天問一號”發射時的重量約為11,000磅(5,000公斤),它由軌道飛行器和著陸器-漫遊車組合組成。
這些航天器將以多種方式測量火星。例如,軌道飛行器將使用高解析度相機、光譜儀、磁力計和冰層測繪雷達儀器等科學裝置,從上方研究這顆行星。
軌道飛行器還將中繼來自漫遊車的通訊,漫遊車本身也擁有一套令人印象深刻的科學套件。漫遊車的裝置包括攝像頭、氣候和地質儀器以及探地雷達,後者將尋找火星紅色土壤下方的水袋。
行星學會在一份對“天問一號”任務的描述中寫道:“在地球上,這些水袋可以孕育繁榮的微生物群落,因此在火星上探測到它們將是我們尋找其他世界生命的重要一步。”
與此同時,著陸器將作為漫遊車的平臺,部署一個坡道,輪式車輛將沿著坡道滾落到火星表面。這種裝置類似於中國在月球上使用的嫦娥三號和嫦娥四號漫遊車,後者目前仍在地球的岩石衛星上強勁執行。
如果“天問一號”漫遊車和著陸器在今年五月安全著陸並開始工作,中國將成為繼美國之後第二個成功地在紅色星球表面執行航天器的國家。(蘇聯在1971年的“火星3號”任務中首次實現了在紅色星球上的軟著陸,但該著陸器在撞擊紅色土壤後不到兩分鐘就失效了。)
“天問一號”軌道飛行器計劃執行至少一個火星年(約687個地球日),而漫遊車的預期壽命為90個火星日或太陽日(約93個地球日)。
未來會有更大的成就?
如果一切按計劃進行,“天問一號”將僅僅是中國在火星的開場戲:中國計劃在2030年前將原始的火星物質樣本帶回地球,在那裡可以詳細檢查這些樣本,尋找潛在的生命跡象,並尋找關於火星從相對溫暖潮溼的行星轉變為今天寒冷沙漠世界的線索。
美國宇航局也有類似的雄心,其火星樣本返回計劃的第一階段已經啟動。美國宇航局的“毅力號”漫遊車將於下週四(2月18日)在紅色星球的傑澤羅隕石坑內著陸,啟動一項表面任務,其首要任務包括尋找古代火星生命的跡象,並收集和快取數十個樣本。
“毅力號”的樣本將由美國宇航局-歐洲航天局聯合行動帶回家,可能最早在2031年。
因此,在未來的日子和幾周裡,我們有很多值得期待的事情,並且有很多理由為多次成功的紅色星球著陸祈禱。
行星學會在其對“天問一號”的描述中寫道:“更多國家探索火星和我們的太陽系意味著更多的發現和全球合作的機會。太空探索激發了我們所有人最好的一面,當各國攜手合作時,每個人都是贏家。”
版權所有 2021 Space.com,Future 公司。保留所有權利。未經授權,不得釋出、廣播、改寫或再分發本材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