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未來之城在荒地上崛起

天津生態城試圖展示城市如何避免汙染

中國天津生態城——三年前,這片沿海地區完全符合詞典中對“荒地”的定義。這裡的土壤含鹽量過高,無法種植農作物。這裡的汙染程度足以嚇跑潛在的居民。有時,住在這裡的少數漁民會看到投資者開車進來,但他們很快就會調頭離開,什麼也沒留下,只留下灰塵。

但後來有些人出現,買下了這片土地的一部分。它大約是曼哈頓的一半大小。他們修復了土壤,清理了水汙染,並開始為這個曾經荒涼的地方準備一個城市,到2020年將容納綠色企業和約35萬居民。

這就是天津生態城,基本上是中國和新加坡政府進行的一項“荒地變社群”的實驗。兩國都非常重視這項工作,投入了大量資金和專業知識,包括來自新加坡的部長級委員會,以確保其成功。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當今世界發現和塑造我們世界的重大故事的未來。


一旦專案完成,如何建設一個讓人們可以工作、娛樂和生活而不破壞自然的城市的經驗,有望影響未來城市化的國家藍圖。

非常需要一種新的城市模式。隨著城市擴張吞噬農業用地並剝奪農民的生計,中國的糧食供應和社會穩定已經面臨壓力。隨著中國經濟的繁榮,許多城市暴露在更髒的水和更多的空氣汙染物中。而這僅僅是開始。隨著越來越多富裕的城市人口需要更多的汽車、住房和電力,隨著燃燒更多的汽油和煤炭,情況將會惡化。

如果不採取任何措施,汙染、擁擠和排放只會增加。預計在未來十五年內,將有超過3.5億中國人(略多於美國總人口)從農村湧入城市。

為了避免這場噩夢,這裡的規劃者已經考慮了近20年更加環保的城市發展戰略。生態城市倡議已經在至少100箇中國城市推出。雖然這些措施促使更多的中國人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並住在消耗更少能源的建築物中,但專家表示,一個功能齊全的生態城市從未實現。

同濟大學專家楊海珍曾負責許多中國生態城市專案,他將部分問題歸咎於缺乏監督。楊說,例如在上海,一個計劃作為野生動物棲息地的地點實際上最終變成了富人的別墅,因為地方當局沒有費心檢查他們的計劃是否得到執行。

當地的參與度也存在差距。中歐國際工商學院的可持續發展教授理查德·布魯貝克表示,許多中國生態城市的設計沒有諮詢將要居住在那裡的人。因此,一些新建房屋吸引的蜘蛛多於買家。

對於天津生態城,布魯貝克和其他人表示,它是否成功將不得不等待幾年,因為該專案的發展仍處於早期階段。

“但它有很多[成功的]機會,至少比其他許多專案更多,”布魯貝克補充道。“天津生態城有明確的目標,強大的政治支援,並且已經開始發展其第一批投資。這是我迄今為止在中國見過的最佳實踐。”

在貧瘠的土壤上建立城市
天津生態城(一個距離更廣為人知的天津市約一小時車程的郊區)最初是一個註定要變成王子的青蛙。與其他獲得寶貴地形的生態專案不同,天津生態城被給予了一片缺乏淡水的廢棄土壤。

“這增加了挑戰,”負責建設這座城市的中新天津生態城投資開發有限公司執行長何同彥承認。

“但我們決定承擔這個專案,”何繼續說道,“因為我們相信,如果在這種惡劣的環境中可以建造一座生態城市,那麼就可以在其他地方複製它。”

為此,在過去的三年裡,這裡的開發商一直在改良土壤,清理受汙染的水道,並努力用茂盛的綠色植物覆蓋一半的土地。

除了修復城市的基礎設施外,其規劃者還在尋找更多水源的方法。他們的計劃包括:監測管道洩漏,收集雨水,並拒絕讓汙水直接排入下水道。相反,汙水(有時稱為灰水)將被收集、處理並送回家庭用於沖廁所。

天津生態城還配備了應對更隱形敵人的裝置——溫室氣體排放。這裡的每棟建築都必須有足夠的隔熱層和雙層玻璃窗,以節省能源。同時,該城市五分之一的電力必須是無排放的,來自太陽能、風能和地熱資源。

綠色生活不僅為富人準備
城市規劃者拒絕了碳密集型產業,承諾為清潔技術研發提供資金。用他們的話說,生態城是一個將新創新與使用者聯絡起來的“最後一英里”平臺。

這讓飛利浦加入了進來。這家荷蘭科技巨頭最近宣佈,它將在天津生態城試點其最新的節能照明解決方案,這是其在亞洲的第一個試點專案。當另一項批准的合作計劃實現時,通用汽車的電動汽車將從該公司的實驗室駛向該城市的街道。

2010年,天津生態城收到的近一半投資來自新加坡清潔技術公司。他們計劃來這裡生產綠色產品,並提供各種環保服務,例如回收城市垃圾中的材料。

隨著越來越多的公司遷入,居民也將遷入。生態城的規劃者正在為混合型社會做準備,而不是僅僅為富人提供綠色生活。為此,這裡五分之一的住房由中國政府補貼,售價將比市場價格低20%。對於那些喜歡租房的人來說,針對藍領和白領工人的公寓已經在建,並且可以在工廠外找到。

未來的挑戰,也許會有一些教訓
隨著居民在明年年底開始遷入,最大的問題是他們是否真的會適應更綠色的生活方式。

天津生態城押注其設計元素將吸引他們。例如,商店、辦公樓和人們日常生活中需要的任何其他東西都被放置在步行或騎腳踏車即可輕鬆到達的距離內。對於長途旅行,居民總能在他們家附近找到電動巴士或輕軌站。據規劃者稱,到本十年末,這裡只有十分之一的出行需要汽車。

有些人已經開始質疑這一切的成本。一個疑問指向地下,城市將在那裡建立一個氣動管道網路,利用氣壓來移動垃圾。雖然這種設計可以防止傳統垃圾運輸卡車造成的汙染問題,但根據世界銀行2009年釋出的一份報告,對其成本效益沒有詳細分析。

儘管存在這些問題,該報告的主要作者阿克塞爾·鮑姆勒表示,天津生態城的建立將對其他許多城市有所幫助。

“這是一個真正落地的專案,”鮑姆勒解釋道。“非常重要的是要看看哪些有效,哪些無效,並將教訓帶入下一個階段。”

加利福尼亞州非營利組織Ecocity Builders的主席理查德·雷吉斯特表示同意。雷吉斯特大約在20年前創造了“生態城市”這個術語,他認為天津生態城是中國發出的一個嚴肅的綠色訊號。

“中國在很多方面都處於領先地位,”雷吉斯特說。“你可以清楚地看到的一件事是,中國正在努力建設一個生態城市。你沒有看到美國這樣做。”

經環境與能源出版有限責任公司許可,轉載自 Climatewire。www.eenews.net, 202-628-650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