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嫦娥六號探測器在月球背面著陸

嫦娥六號任務是中國第二次在月球背面著陸,並將取回樣本供地球分析

Rocket lifting off from launch pad with white smoke and light flare at center.

2024年5月3日,在中國海南省文昌航天發射中心,長征五號運載火箭搭載嫦娥六號月球探測器在雨中升空。

Hector Retamal/法新社/蓋蒂圖片社

中國再次在神秘的月球背面著陸。

據中國航天官員稱,機器人嫦娥六號任務於北京時間週日(6月2日)上午6:23在巨大的南極-艾特肯盆地內的阿波羅隕石坑內著陸。著陸時間為美國東部夏令時6月1日下午6:23(格林威治標準時間2223)。中國航天局表示,探測器“在預選區域成功著陸”。

中國國家航天局(CNSA)現在已經完成了兩次月球背面著陸——這次和嫦娥四號,後者於2019年1月將著陸器-漫遊車組合降落在灰色的月壤上。沒有其他國家做到過一次。


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講述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思想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如果一切按計劃進行,嫦娥六號將為中國創造更多歷史:該任務旨在採集樣本並將其送回地球,讓研究人員首次近距離觀察來自月球這一部分的物質。

中國國家航天局官員在一份翻譯宣告中表示:“嫦娥六號任務是首次從月球背面進行人類取樣和返回的任務。”(需要明確的是:嫦娥六號是一項機器人任務,而非載人任務。)“它涉及許多工程創新,高風險和巨大難度。”

對新環境進行取樣

嫦娥六號於5月3日發射升空,肩負著一項大膽而前所未有的任務:從月球背面運回樣本,月球背面始終背對我們。(月球被地球潮汐鎖定,其自轉一週的時間大致與繞地球公轉一週的時間相同。因此,地球上的觀察者始終看到我們這顆天然衛星的同一面。)

嫦娥四號之前的所有月球表面任務都以近月面為目標,主要是因為該區域更容易探索。例如,與在月球背面執行的機器人進行通訊更加困難;這樣做通常需要專門的中繼軌道飛行器,中國在嫦娥四號和嫦娥六號之前都發射了中繼衛星。中國最新的月球中繼衛星,名為鵲橋二號,幫助了嫦娥六號著陸,中國國家航天局官員表示。

嫦娥六號在發射升空後約四天到達月球軌道。在接下來的幾周裡,它仔細勘察了計劃中的著陸點,併為今天的重大事件做準備,一切都按計劃進行:嫦娥六號著陸器在阿波羅隕石坑內軟著陸,任務的軌道飛行器及其附帶的地球再入艙則繼續繞月飛行。

著陸器將在接下來的幾天裡研究周圍環境,並收集約4.4磅(2公斤)的月球塵土和岩石。其中一些樣本將從表面鏟取,另一些將使用嫦娥六號上的鑽頭從地下深達6.5英尺(2米)處挖掘。

這些物質隨後將由與著陸器一同降落的火箭發射到月球軌道。樣本容器將與嫦娥六號軌道飛行器交會對接,然後踏上返回地球的長途跋涉,最終於6月25日在降落傘下落到地球。

嫦娥六號還攜帶了一輛微型月球車,並且著陸器上搭載了各種科學實驗。

科學家將詳細研究返回的物質,以尋求對月球歷史和演化的深入瞭解,以及關於月球背面為何與近月面如此不同的線索。例如,被稱為月海的黑暗火山平原在近月面很常見,但在月球背面卻很少見,原因仍然神秘。

研究人員無疑會將嫦娥六號的物質與嫦娥五號在月球近月面採集的樣本進行比較,嫦娥五號於2020年12月返回地球。(嫦娥五號和嫦娥六號是姊妹任務,具有幾乎相同的架構。)

宏大的探月夢想

嫦娥探月工程以中國月亮女神的名字命名,在過去的17年中,已經發射了越來越複雜和雄心勃勃的任務。

嫦娥一號和嫦娥二號分別於2007年和2010年向月球發射了軌道飛行器。嫦娥三號標誌著中國首次登陸月球表面,於2013年末在近月面放置了一對著陸器-漫遊車組合。嫦娥四號於2019年初在月球背面著陸了一對類似的組合。嫦娥五號-T1於2014年發射了一個試驗艙繞月飛行並返回地球,驗證了可以將月球樣本安全帶回地球的裝置,嫦娥五號於2020年末完成了這項任務。

未來還有更多工。嫦娥七號計劃於2026年發射,以評估月球南極地區的資源潛力,據信該地區蘊藏著大量水冰。嫦娥八號將於兩年後發射,將測試在現場利用這些資源的方法——例如,用月球塵土和岩石建造建築物。

如果一切按計劃進行,所有這些機器人工作都將通向更大的目標:載人登月任務,中國計劃在2030年前開始發射載人登月任務。該國希望在本世紀30年代後期在月球南極附近建造一個名為國際月球科研站的宇航員前哨站,並得到俄羅斯、白俄羅斯和巴基斯坦等合作伙伴的幫助。

美國透過其阿耳忒彌斯計劃也有類似的目標,該計劃的目標是在2026年末實現首次載人登月。美國還在透過一個名為阿耳忒彌斯協議的外交框架建立一個月球探測聯盟;迄今為止,已有40多個國家簽署了該協議。

版權所有 2024 Space.com,Future 公司。保留所有權利。未經授權,不得釋出、廣播、改寫或重新分發本材料

邁克·沃爾 自 2010 年以來一直為 Space.com 撰稿。他關於尋找外星生命的書《Out There》於 2018 年 11 月 13 日出版。在成為科學作家之前,邁克爾曾擔任爬行動物學家和野生動物生物學家。他擁有澳大利亞悉尼大學進化生物學博士學位、亞利桑那大學學士學位以及加州大學聖克魯斯分校科學寫作研究生證書。

更多作者:邁克·沃爾

SPACE.com 是太空探索、創新和天文學新聞的首要來源,記錄(並慶祝)人類在最終前沿的持續擴張。

更多作者:SPACE.co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