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空氣汙染防治戰或將加劇全球變暖

治理中國空氣的計劃或將增加二氧化碳排放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中國為改善城市空氣質量所做的努力通常被視為對抗氣候變化的助力,但一項新的中美聯合研究表明情況並非如此。

這項研究由麻省理工學院和北京清華大學的研究人員進行,於上週釋出。研究表明,中國治理空氣的策略不一定會減少二氧化碳排放。有時,根據這項研究,這些努力實際上可能會增加排放。

這項研究出爐之際,空氣治理已升至中國政策優先事項的頂端,尤其是在2013年創紀錄的空氣汙染水平之後。霧霾引發了前所未有的公眾抗議,促使中國領導人宣佈打響“汙染防治戰”。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事業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事業: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報道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思想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中國推出了《大氣汙染防治行動計劃》,該計劃要求將煤炭在一次能源結構中的比例限制在65%以內,並禁止沿海三大城市群增加煤炭使用量。除了減少煤炭使用外,該計劃還提倡在工業鍋爐、熔爐和發電廠(特別是靠近城市的發電廠)安裝脫硫、除塵裝置和其他汙染物處理技術。

報告稱:“北京治理空氣汙染的緊迫性當然是積極的,這些努力也將在一定程度上帶來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的相關益處。但是,如果認為當前主要旨在清除煤炭相關汙染物或減少煤炭使用的空氣汙染防治舉措與碳減排完全一致,那就錯了。”

這是因為,一旦低成本的減煤機會耗盡,繼續從中國能源結構中減少煤炭使用將變得更加昂貴。研究人員表示,如果重點仍然狹隘地放在空氣質量上,中國電力生產商可能會繼續採用末端治理方案——例如從燃煤電廠的廢氣流中清除汙染物——而不是轉向使用更多可再生能源。

反過來,這會減緩中國能源結構的綠色轉型。更糟糕的是,研究人員表示,如果汙染物清除技術依靠燃煤發電執行,那麼即使空氣質量有所改善,這些技術的使用也可能增加碳排放。

碳定價會比汙染物清除更好嗎?
位於北京的卡內基-清華全球政策中心的氣候與能源政策專家王韜對此表示贊同。

王韜說:“儘管在許多方面,治理空氣汙染和應對氣候變化可以齊頭並進,但有時它們也會相互衝突。”他補充說,中國決策者將不得不根據哪些環境問題最緊迫來決定其短期和長期目標。

對於報告作者而言,一個更簡單的方法是對二氧化碳排放定價,這可以確保空氣汙染控制不會以犧牲健全的長期氣候變化管理為代價。

研究人員在報告中表示:“如果中國領導人願意採取積極措施,透過對二氧化碳排放定價來專門應對氣候變化,他們也將在空氣質量方面取得有意義的進展。”

“這種優先排序還可以幫助政府避免在汙染物清除技術和燃煤發電排放方面進行原本可觀的投資,因為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投資最終將鎖定高碳能源系統。”

截至2014年底,中國已經啟動了七個區域性碳交易試點專案,交易了1568萬噸二氧化碳,交易額近5.7億元人民幣(9100萬美元)。一些政府官員表示,碳稅和全國碳市場也在醞釀之中。

點選此處 閱讀報告。

經Environment & Energy Publishing, LLC.許可,轉載自Climatewire。www.eenews.net,202-628-650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