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釋出的一項全面的新研究表明,中國燃燒化石燃料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可能比之前認為的要低14%。
發表在《自然》雜誌上的這項研究被認為是迄今為止對中國排放水平最準確的評估。作者表示,雖然這些發現並沒有改變中國作為世界最大氣候變化汙染排放國的地位,但在巴黎舉行的關鍵聯合國談判之前,它們可能會產生嚴重的政策影響。
該團隊由東英吉利大學、哈佛大學和中國科學院的研究人員領導,他們重新評估了燃燒化石燃料和水泥的63年排放資料。在此過程中,他們重新評估了中國發電廠使用的煤炭型別以及產生的能量,從而揭示出之前的計算被嚴重高估了。
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作者表示,2013年,中國的二氧化碳排放總量為24.9億噸碳,比之前認為的低14%。他們計算出,2000年至2013年間,中國二氧化碳的累計排放量比之前估計的少29億噸——這一差額小於該國森林中儲存的天然碳“匯”。
東英吉利大學氣候變化經濟學教授、該研究的主要作者之一關大博說:“從科學的角度來看,我們提供了迄今為止最準確的資料,中國最新的估算資料。”
中國的化石燃料仍然驅動著全球排放
關大博在北京表示,他希望這項研究能夠推動一場改進其他發展中國家排放資料的運動。但他也認為,這些發現不應讓中國在減排目標上卸下責任。
關大博說:“中國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排放國。我們的研究並沒有表明中國在減緩氣候變化方面應該做得更少,也沒有改變中國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排放國的事實。”
這項研究出爐之際,來自近200個國家的領導人正在制定一項新的全球氣候變化協議,預計將於12月在巴黎簽署。作為協議的一部分,所有國家都被要求提交應對溫室氣體排放的目標。中國的貢獻是承諾到2030年達到氣候汙染峰值,併到2030年將碳強度(單位國內生產總值的排放量)降至比2005年水平低60%至65%。
為了實現這些目標,中國政府最近釋出了限制煤炭消費的政策。根據該研究,2010年至2012年間,全球排放增長的近四分之三來自中國燃燒化石燃料和水泥生產。
關大博表示,他大約在五年前做另一篇論文時發現了中國官方國家能源統計資料比省級統計資料的總和低約20%,於是開始了這項研究。在試圖找出差距時,他發現煤炭消耗是一個主要因素,但資料不可靠。
“這還不是故事的結尾”
該研究採用了所謂的“表觀消費”方法,該方法透過平衡國內燃料生產、國際貿易和其他不易出現會計錯誤的要素來計算。它還允許單獨跟蹤進口和國內生產的燃料,以便應用不同的排放因子。
研究人員發現,2000年至2012年間,中國的能源總消耗量比該國國家統計資料報告的高出10%。但是,當考慮到煤炭質量時,發電的整體排放量平均下降了40%,水泥製造的排放量下降了45%。
奧斯陸國際氣候與環境研究中心的資深研究員、參與這項研究的近20多位作者之一的格倫·彼得斯稱,被高估的29億噸碳“並非微不足道”。但他也警告說,中國的排放資料肯定會發生更多變化。
他指出,在中國完成《自然》雜誌的研究後釋出的中國人口普查再次將能源消耗向上修正了約10%,煤炭消耗向上修正了14%——這可能會抵消減排量。
彼得斯在談到《自然》雜誌的研究時說:“這還不是故事的結尾。這應該讓人們反思排放統計是如何計算的。”
世界資源研究所中國氣候專案負責人宋然平表示,這項研究強調了中國加強排放資料的必要性,但表示政府已經在做出努力。
與此同時,他說,中國不太可能根據新的資料修改其巴黎目標,甚至其談判策略。
宋然平說:“中國不認為其排放行動是為了全球環境。這實際上是他們自身議程的一部分。這些事情不會消失。它並沒有改變他們的高層承諾,即發展有利於氣候的經濟將有利於環境和經濟。”
經環境與能源出版有限責任公司許可,轉載自氣候新聞專線。www.eenews.net, 202-628-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