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重慶—在這座中國西南城市的高層公寓裡,住在27樓的詹莉正在為家人準備午餐。她清蒸了魚,煎了排骨,並把一鍋咕嘟咕嘟冒泡的鴨湯從煤氣灶上拿開。
“我小時候,一個月才吃一兩次肉,”詹莉一邊為下一道菜開火一邊說。“現在,我每天都做肉,想彌補過去錯過的那些年,”這位43歲的婦女補充道。
詹莉是眾多越來越多地將肉類帶上餐桌的中國人之一。他們這樣做是為了營養,但專家們擔心,這種轉變將導致在另一個方面的鬥爭更加艱難:中國對抗全球變暖的戰鬥。
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 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溫室氣體在畜牧生產的每個階段都會產生。動物糞便和消化過程會排放甲烷,科學家說,在100年的時間裡,甲烷的升溫速度比二氧化碳快34倍。動物糞便還會排放另一種溫室氣體,稱為一氧化二氮,其威力幾乎是二氧化碳的300倍。
政府統計資料顯示,中國畜牧業生產的溫室氣體排放量佔其農業活動溫室氣體排放量的一半以上,相當於2005年排放了4.45億噸二氧化碳(這是可獲得的最新資料)。
這僅僅考慮了直接排放。如果考慮到用於飼養和加工動物食品的設施中化石燃料使用產生的二氧化碳,以及與飼料生產和肉類運輸相關的溫室氣體排放,那麼畜牧業的總體氣候影響將更大。
這裡的專家仍在試圖弄清楚這種影響有多大,但他們知道這將是值得注意的。《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糧農組織)》在2013年釋出的一份報告顯示,全球畜牧生產的排放量佔大氣中人為溫室氣體總量的14.5%,在造成氣候變化方面起著比所有汽車加起來更大的作用。中國是世界一半豬肉、五分之一禽肉和10%牛肉的生產國,在畜牧業相關的溫室氣體排放方面處於領先地位。
一個國家開始加強牛肉生產
這些排放量可能會增加,因為中國對肉類的需求正在飆升。糧農組織的統計資料顯示,1985年至2005年間,中國的人均年肉類消費量已經翻了兩番,達到59.5公斤,專家預計這一增長將繼續下去,這受到中國消費者收入增加和對高蛋白質生活方式更高渴望的推動。
與此同時,中國人喜歡的肉類型別也在發生變化。從歷史上看,豬肉在中國美食和文化中一直扮演著核心角色:漢字“家”甚至描繪了屋簷下的一頭豬。然而,總部位於荷蘭的全球食品和農業融資領導者荷蘭合作銀行最近的一項研究發現,豬肉在中國肉類消費總量中所佔的份額已從1985年的80%下降到2011年的65%,而牛肉、羊肉和禽肉的份額都有所增加。
南京農業大學農業與氣候變化中心主任潘根興表示,雖然仍需要進行定量分析,但飲食結構的改變有可能阻止中國減緩氣候變化的努力。潘根興說,這是因為飼養牛比飼養豬需要更多的資源。他的團隊現在正在進行一項研究,比較不同型別肉類生產的碳足跡,這在該國尚屬首次。
有些人可能會認為,中國公民只是想享受西方人多年來理所當然的飲食,而且即使到現在,平均而言,每個美國人仍然比每個中國人多消費兩倍的肉。但是,正如總部位於紐約的智庫“更綠未來”在其2011年報告中所解釋的那樣,“鑑於世界上幾乎每五個人中就有一個是中國人,即使個人肉類或乳製品消費量略有增加,也會對環境以及氣候產生廣泛的集體影響。”
還有人擔心,中國不斷增長的肉類消費不僅會推高本國的溫室氣體排放,還會推高其他地方的排放。近年來,中國已經簽署了數十億美元的交易,從世界各地購買飼料作物。“更綠未來”的執行主任米婭·麥克唐納說,如果中國公民想吃更多的牛肉,由於國內土地資源有限,牛肉也可能來自國外。
麥克唐納說,由於迄今為止對國際貿易和相關排放的審計幾乎不存在,像巴西和巴拉圭這樣的國家有可能被指責造成大量的溫室氣體排放,即使它們的排放量有一部分與為中國客戶生產飼料作物和畜牧產品有關。
她補充說,這種爭議類似於中國和西方國家之間已經發生的爭議,後者首先透過將工廠遷往中國,將其氣候汙染外包給中國,然後又指責中國加速了全球變暖。
被低估的溫室氣體
麥克唐納說,儘管如此,與畜牧業相關的排放和相關問題並沒有成為國際氣候談判的焦點,部分原因是難以準確測量排放量。她說,其結果是全球政策制定者對這個問題缺乏認識,中國可能也不例外(參見相關報道)。
“2010年,當中國學者邀請我和我的同事到上海和北京時,我們做了關於畜牧業生產排放的演講。有一些政府官員參加了會議。我們的演講受到了中國官員的歡迎,但也讓他們感到驚訝,”麥克唐納回憶說。“我的感覺是,這在中國並不為人所知。”
三年後,這裡的情況可能沒有太大改變。儘管中國政府宣佈了雄心勃勃的減排目標,並每年投入數十億美元來推廣低碳技術,但發電和運輸等能源密集型工業部門仍然是重點,研究中國氣候行動的“更綠未來”研究員周萬清說。她補充說,關於低碳動物生產的詳細政策在該國仍然是一片空白。
周說:“據我所知,肉類消費與溫室氣體排放之間的聯絡尚未成為政策制定者的主流認識。很難說不作為是否是由於缺乏興趣。政府有可能正在研究這個問題,但能力限制和管理困難削弱了這一雄心。”
最近對一家中國主要組織的電話採訪揭示了行業參與者如何看待他們的碳足跡。
中國畜牧業協會北京辦公室的一名接聽電話的工作人員說:“我們確實關注減排新聞,但協會中沒有人研究這個。”“該協會代表中國畜牧業的需求。到目前為止,沒有畜牧生產者向我們詢問過如何降低溫室氣體排放,”該工作人員說。
碳交易和廢物管理可能有所幫助
當然,儘管中國尚未釋出專門針對畜牧業相關排放的法規,但減排可能是其他活動的副產品。例如,為了遏制汙染,中國政策制定者禁止直接排放動物糞便,這是甲烷和一氧化二氮的主要來源。
中國政策制定者還鼓勵國內畜牧生產者利用國際碳交易。例如,中國家禽巨頭山東民和牧業股份有限公司就已建立了以雞糞為原料的沼氣發電廠,在產生清潔能源的同時,還獲得了價值數百萬美元的碳信用額。
但由於目前的碳價處於歷史低位,並且聯合國氣候談判進展緩慢,人們對中國畜牧生產者是否會繼續開發減排專案以換取碳信用額持懷疑態度。雖然中國已經加大了財政援助,但一些專家懷疑,以小型生產者為主的中國畜牧業是否能夠產生足夠的廢棄物來維持經濟沼氣發電廠的運營。
北京中國農業大學廢物管理專家董仁杰承認,挑戰在於說服中國畜牧生產者處理和再利用他們的動物糞便。但他堅稱,政府正在努力做出積極的改變。
董說:“去年,中國環保部發布了一項新規定,允許補貼將動物糞便轉化為有機肥料的做法。政府也在關注那些在推廣沼氣技術方面取得成功的國家。我相信我們很快就會出臺更實用的政策,並推廣以糞便為基礎的沼氣的使用。”
中國科學家也在努力提供幫助。在中國中部安徽省,一個團隊已經開發出一種新的牛種,與該地區的原始品種相比,每生產一公斤牛肉的甲烷排放量減少了60%。目前,也有正在進行的研究工作,透過為動物提供更高質量的飼料來減少溫室氣體排放。
中國消費者也會參與到與畜牧業相關的減排中,並舉辦像“無肉星期一”這樣的活動嗎?正在為家人準備魚、豬肉和鴨湯的詹莉對這個問題似乎感到驚訝。“我不認為我們吃太多肉,”她在廚房裡繼續做飯時說。
經環境與能源出版有限責任公司許可,轉載自Climatewire。 www.eenews.net, 202-628-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