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7日,中國神舟十一號宇航員從外太空乘坐降落傘返回內蒙古,為中國曆時33天的最長載人太空之旅畫上了句號。該任務為中國蓬勃發展的太空計劃的重大成功之年畫上了句號,其中包括中國第六次載人航天任務、新的太空實驗室模組的發射以及新發射場的首次使用。中國今年還開放了一個世界級的射電望遠鏡,標誌著該國在空間科學領域的參與度不斷提高。專家表示,這些進步確立了中國作為地球上頂尖航天國家之一的地位,並且可能比任何國家都更有發展勢頭,這一地位令科學家們感到興奮,並可能激勵其他國家加快各自的計劃。
神舟十一號任務的大部分時間裡,兩名宇航員景海鵬和陳冬都安全地待在9月份剛剛發射的太空實驗室天宮二號內。這兩人的工作主要致力於磨練開發中國自身大型空間站所需的專業知識。該空間站預計將於2020年代中期投入使用——大約在國際空間站退役的時候——這是中國太空規劃者一直強調的事實。
今年的中國任務清單還包括首次使用類似肯尼迪航天中心的新發射場,即位於中國南部海岸海南島的文昌衛星發射中心。這個龐大的設施今年見證了兩枚火箭的首次發射:長征七號和重型運載火箭長征五號。這兩枚助推器對於一項龐大的太空計劃至關重要,後者專門用於發射中國的多模組空間站,並且可能,字面意義上,瞄準月球。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工作 訂閱。購買訂閱可以幫助確保未來關於塑造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中國正在此前機器人月球探索的基礎上再接再厲,包括無人軌道飛行器和2013年12月派遣中國玉兔月球車的著陸器。現在,他們的多管齊下的計劃要求機器人航天器嫦娥五號在2017年下半年搭乘長征五號火箭發射,登陸月球並收集數磅月球樣本,然後將樣本送回地球。而2018年的計劃是發射一個前往月球背面的著陸器,這將是任何國家的太空首次。除了月球景觀之外,中國還在忙於開發計劃於2020年發射的火星探測器。
要跟隨的足跡?
今年大部分的太空活動似乎都以中國長期以來暗示(如果不是正式宣告)的目標為目標:人類登月任務。“中國顯然正越來越接近實現長期計劃的‘921工程’的最終目標,即一個大型的永久載人空間站,”羅德島州紐波特海軍戰爭學院國家安全事務系的教授瓊·約翰遜-弗里斯說。“一旦實現這一目標,我不會對正式宣佈人類登月任務感到驚訝。”約翰遜-弗里斯說,在中國透過神舟和嫦娥計劃仔細開發所有必要的能力之後,在月球土壤上留下中國人的足跡現在已成為中國的目標。
約翰遜-弗里斯說,“同樣值得注意的是,中國現在擁有世界上最大的射電望遠鏡”,她指的是9月開始執行的五百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據中國稱,FAST的靈敏度是阿雷西博天文臺的兩倍,巡天速度是其5到10倍。“有了這個,中國似乎準備好進行那種能讓他們的國家獲得垂涎已久的諾貝爾獎的科學研究,”她說。
中國的機器人月球雄心同樣令科學家們興奮不已。倫敦伯貝克學院的行星科學和天體生物學教授伊恩·克勞福德說,嫦娥五號明年返回樣本的前景——自1976年蘇聯月球24號最後一次獲取樣本以來已經過去四十年——對於月球科學來說非常令人興奮。“如果像看起來可能的那樣,新樣本是從尚未取樣的區域收集的,那將特別有趣,”克勞福德指出。此外,如果中國成功在2018年首次登陸月球背面,那“將是另一項重大的技術成就,並且在科學上非常有益。”
專家推測,中國部分出於地緣政治原因以及科學原因而開展這些活動,正如美國和蘇聯在早期太空時代所做的那樣。“但我確實認為,將中國的活動納入全球太空探索活動中是高度可取的,”克勞福德說。他補充說,實現這一目標的一個途徑是透過國際空間探索協調小組(ISECG),這是一個由14個航天機構組成的自願、不具約束力的論壇,旨在為集體利益加強各國的個人探索議程,中國國家航天局是該小組的成員。
勢力範圍
有人說,中國最近的行動可能會引發另一個“人造衛星時刻”,刺激其他國家加快其太空雄心。特別是,其對月球的追求可能會激勵美國重新審視一個看似被遺忘的目的地。印第安納州聖母大學的月球科學家克萊夫·尼爾說,我們的天體衛星是一項戰略資產,並且在目前美國宇航局的探索計劃中一直處於缺失狀態。他補充說,如果中國對月球的興趣重新激發了我們自己的興趣,美國將有機會在將人類擴充套件到地球之外的同時刺激私營部門的就業。“明年,中國將嘗試只有前蘇聯做過而美國尚未設法做到的事情,那就是從行星表面機器人返回樣本。”尼爾說,來自月球表面未探索部分的此類樣本“將對月球科學產生巨大影響……但是美國科學家會被允許研究這些樣本嗎?”此外,他建議,在月球背面執行探測器任務,“將使中國在太空探索方面獨樹一幟。”
尼爾說,很明顯,中國有遠大的太空雄心,正如其為近地軌道、月球表面和火星開發的能力所表明的那樣。“中國在短時間內透過能力開發對太空的投入令人印象深刻,”尼爾總結道。“這是他們的‘阿波羅’時刻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