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公佈下一代空間站的科學實驗

專案將探索包括DNA突變、火災行為和恆星誕生等主題

中國下一代空間站“天和”核心艙的全尺寸複製品,於2018年末在中國航展期間展出。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中國已選定九項科學實驗——包括一個將探索DNA在太空中的突變方式的專案——在其首個主要空間站上進行,該空間站計劃於2022年建成。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從42個候選專案中選出了這些專案,這些專案涉及來自17個國家的科學家,甄選過程是與聯合國和平利用外層空間事務廳(UNOOSA)合作組織的。

中國現有的空間實驗室“天宮二號”於2016年發射,也開展了實驗,但新的空間站將更大,並計劃持續更長時間。這個被稱為中國空間站的基地質量將不到國際空間站(ISS)的四分之一。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有助於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能夠繼續存在。


這些科學專案涵蓋的主題與自1998年國際空間站發射以來在國際空間站上進行的實驗類似,包括流體和火災行為、生物學和天文學。

參與這些專案的科學家來自俄羅斯、日本和印度等航天國家,以及肯亞、墨西哥和秘魯等中低收入國家——這是鼓勵這些國家參與的特別努力的結果。“這項合作考慮到了發展中國家的特殊需求,這些國家被鼓勵與發達國家提交聯合專案申請,”中國常駐維也納聯合國代表王群在一份宣告中說。

這些實驗包括一個名為“星雲氣體光譜研究”的印度-俄羅斯天文臺,它將使用紫外線繪製太空中的塵埃雲和恆星形成區域圖。與此同時,一群歐洲機構將研究太空中的微重力和輻射如何影響人類“類器官”(模擬器官的3D生物結構)中DNA的突變。一個沙烏地阿拉伯團隊將測試太陽能電池在空間站外部的效能。

其他入選者包括一個名為POLAR-2的探測器,它是天宮二號上發射的感測器的更強大後續裝置,用於研究來自遙遠宇宙現象的高能γ射線暴的偏振。POLAR-2將由一個國際合作組織建造,甚至可能使天文學家能夠觀測到與引力波源相關的微弱輻射。

但是,這些實驗中沒有一項來自美國,自2011年以來,美國禁止美國宇航局的研究人員在沒有國會批准的情況下與中國合作。聯合國和平利用外層空間事務廳的一位發言人告訴《自然》雜誌,美國科學家有資格參加,並且參與了幾個申請專案,但這些專案最終沒有被選中。

美國計劃從2024年開始削減其對國際空間站的資金,因為它將其太空工作重心放在從2022年開始在月球軌道上建立前哨站。這可能意味著,從2024年開始,中國空間站將成為科學家在近地軌道上唯一的實驗室。

本文經許可轉載,並於2019年6月17日首次發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