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計劃探測地球的“寵物”小行星

飛船將把樣本帶回地球,並向世界各地的研究人員開放

小行星2016 HO3 的軌道視覺化圖,它使這顆太空岩石始終保持在地球附近。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中國已將目光投向深空。中國國家航天局 (CNSA) 正在計劃一項機器人任務,該任務將從小行星帶回樣本並訪問一顆彗星,並且它已邀請國際研究人員參與。

據中國國家航天局國際合作經理楊瑞虹告訴《自然》雜誌,這項為期十年的任務尚未獲得政府的正式批准,最早可能在 2024 年發射。

日本和美國目前都有航天器在小行星周圍執行,2010 年,日本的隼鳥號任務成為第一個將小行星物質樣本帶回地球的任務


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關於塑造我們今天世界的發現和思想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據該機構於 4 月 19 日公佈的細節顯示,中國國家航天局希望鼓勵外國研究機構提出可搭載其任務的科學有效載荷——無論是獨立開發還是與中國合作伙伴合作開發。

這項小行星任務將把探測器送上 2016 HO3 這顆岩石,稍後返回地球軌道,並將一個裝有樣本的返回艙送回地面。這顆小型小行星,又名卡莫阿萊瓦 (Kamo‘oalewa),夏威夷語指的是一個振盪的天體,據認為直徑小於 100 米,並且於 2016 年被發現。它被歸類為準衛星:它不斷地圍繞地球執行,但距離太遠,不能被認為是正常的衛星(參見“地球的寵物岩石”)。HO3 距離地球的最大距離約為月球距離的 100 倍。

在訪問 HO3 後,中國飛船將進行為期七年的火星之外的旅程,到達太陽系的小行星帶。在那裡,它將研究彗星 133P/Elst–Pizarro,由於其位置,有時也被歸類為小行星。然而,像彗星一樣,133P 會釋放塵埃和氣體,形成“尾巴”。

中國國家航天局表示,這項任務旨在尋找有關太陽系中小天體形成和演化及其與太陽風相互作用的線索。它還打算將它們的成分與地球上的物質成分進行比較,以闡明我們星球上生命的起源。

今年 2 月,日本隼鳥 2 號宇宙飛船登陸小行星龍宮的表面,收集樣本,希望明年返回。與此同時,美國宇航局的 OSIRIS-REx 正在對一個較小的目標,即小行星貝努進行詳細研究,然後再嘗試在 2020 年收集樣本。

本文經許可轉載,並於 2019 年 4 月 30 日首次發表

Elizabeth Gibney is a senior physics reporter for Nature magazine.

More by Elizabeth Gibney

First published in 1869, Nature is the world's leading multidisciplinary science journal. Nature publishes the finest peer-reviewed research that drives ground-breaking discovery, and is read by thought-leaders and decision-makers around the world.

More by Nature magazine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