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中國製造2025”高科技產業化政策旨在將中國推向航空航天、機器人、清潔能源、交通運輸和生命科學等先進製造業的前沿。但是,轉型為全球生物技術和製藥業的強國可能比製造機器人或自動駕駛汽車更具挑戰性。
這是因為中國缺乏良好的監管和倫理審查流程。去年11月,科學家賀建奎給世界帶來了一個不受歡迎的意外,這突出表明了問題的嚴重性。他宣佈,為了增強雙胞胎女孩對艾滋病毒的抵抗力,他在胚胎階段編輯了她們的基因——這項實驗有可能產生一系列遺傳和健康問題,這些問題可能會遺傳給雙胞胎的後代。
賀建奎的違規行為招致了國內外的一片譴責,但這項實驗絕非個例。中國之所以在技術先進國家中脫穎而出,是因為它不顧一切地擁抱新的生物和醫學發展,而這些發展引發了重大的倫理和人權問題。
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今天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在賀建奎公開之後,《華爾街日報》報道稱,其他中國研究人員在使用 CRISPR-Cas9 基因編輯技術(與用於雙胞胎的技術相同,但在這些情況下,不是在胚胎中)進行研究時,已經失去了與參與研究的人員的聯絡。《華爾街日報》今年早些時候還記錄了對維吾爾族穆斯林、法輪功學員、藏傳佛教徒和“地下”基督徒的指控,稱他們的器官被強行摘取用於移植。此外,中國還進行了關於頭部移植和脊髓再連線可行性的動物研究——甚至討論過在活人志願者身上進行頭部移植。
賀建奎對胚胎的基因編輯似乎促使中國當局採取了行動。儘管中國在實踐方面缺乏明確的法規,但對雙胞胎基因的篡改違反了中國關於人類輔助生殖的指導方針,這位科學家被中國一所大學解僱,並離開了自己創立的初創公司。中國也已開始啟動國家自我反省的程序,這可能使中國在更符合國際規範的倫理保障基礎上更加穩固。《自然》雜誌五月份一篇由來自中國大學和研究所的四位生物倫理學家撰寫的評論,以非凡的清晰度和直率闡述了問題和一系列解決方案。作者斷言,中國正處於一個十字路口,需要“進行重大變革,以保護他人免受魯莽的人體實驗的潛在影響”。
這篇文章批評中國科學文化受到“急功近利”思想的困擾。華中科技大學的雷瑞鵬和來自其他機構的三位共同作者呼籲,針對涉及基因編輯、幹細胞、線粒體轉移、神經技術、合成生物學、奈米技術和異種移植的研究,應制定更好的法規、嚴格的處罰和明確的行為準則。他們希望這些準則能夠取代目前在不同政府部門之間分配的零散的監管框架。政策制定者似乎也在朝著相同的方向前進: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在二月份釋出了法規草案,提議對基因編輯實施更嚴格的控制。
生物倫理學家還建議建立一個註冊系統,跟蹤臨床試驗並收集使用新醫療技術的研究的倫理評估。他們提倡其他措施,例如由國家組織釋出法規,以及對從科學家到普通公眾的所有人進行倫理教育。他們還呼籲結束對殘疾人的歧視,理由是他們是低人一等或社會負擔,這種態度會偏袒任何制定一套倫理原則的嘗試。
中國不是唯一一個在人類實驗監管基礎設施發展方面一度落後的國家。在美國,1978 年的《貝爾蒙報告》在塔斯基吉梅毒實驗(這項為期 40 年的實驗追蹤了未經治療的黑人男性梅毒的進展,而他們可悲地沒有被明確告知自己患有這種疾病)之後,為人體研究物件制定了倫理準則。正如《自然》雜誌評論的作者所指出的,生物倫理學領域在中國只有 30 年的歷史。賀建奎編輯雙胞胎姐妹基因的令人遺憾的決定可以成為推動中國深刻反思其人體研究公共政策的動力——這是中國負責任地成為生物技術巨頭之前必不可少的前提條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