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世界最大的溫室氣體排放國,已經啟動了首個全國碳排放交易體系。 約有 45 個國家已經存在這種碳定價機制,但中國上週開始交易的體系是世界最大的。
該體系一直受到延誤的困擾,研究人員認為,它可能不夠有雄心,無法使中國實現其減排目標,包括 2030 年的碳排放達峰目標和 2060 年的淨零排放目標。
“我們不能把所有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裡,”中國科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經濟學家段宏波在北京表示。“我們需要做更多的事情,比如發展可再生能源和 CCS——碳捕獲與封存。”
支援科學新聞事業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事業: 訂閱。 透過購買訂閱,您將幫助確保有關當今塑造我們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能夠繼續存在。
但段宏波希望該計劃隨著時間的推移將產生深遠的影響。 與其他國家機制不同,中國正在使用排放強度(單位能源產生的排放量)而不是絕對排放量來幫助減少其對氣候的影響。“未來,我認為它可能在控制碳排放方面發揮重要作用,”他說。
交易已經開始
中國於 2013 年開始試水,在北京、上海和深圳等城市啟動了七個試點計劃。 路透社全球金融市場資料提供商 Refinitiv 的經濟學家兼首席碳分析師秦炎表示,一些公司偽造排放資料的報告促使國家計劃更加重視健全的監測和報告。
中國關於該計劃的規章制度於 2 月生效,但線上交易直到 7 月 16 日才開始。
中國的計劃基於總量管制和交易模式,其中排放者——最初僅限於燃煤和燃氣發電廠——被分配一定數量的排放配額,直至設定的限額(即上限),然後如果他們保持在該限額以下或超過該限額,則交易或購買配額。 目標是將該計劃擴充套件到包括建築、石油和化工在內的行業,未來幾年內實現。
中國計劃與其他國家和地區(如歐盟、加拿大和阿根廷)的計劃不同之處在於,中國選擇側重於降低排放強度,而不是絕對排放量。
激勵效率
電力公司被激勵降低排放強度,這意味著在減少排放或將其保持在相同水平的同時,生產相同或更多的能源。 這意味著,只要公司減少單位能源產出的排放量,絕對排放量仍然可能隨著能源產出的增加而增加。
澳大利亞墨爾本碳市場研究所總經理布拉德·克林表示,一家公司的初始排放上限是其當前能源產出及其當前運營的排放強度的函式,後者基於煤炭型別和裝置使用等因素。
然後,這有助於當局“考慮最初提供多少配額,然後隨著時間的推移限制配額”,克林說。 每年,上限都會重新計算並降低,這透過要求公司減少其生產能源所產生的排放量來提高效率。
“這就是排放交易計劃的核心:它激勵更高效的發電或碳密集度更低的能源發電,”秦炎說,他解釋說,電力公司可以升級裝置和設施以提高效率,並交易他們節省的排放配額,或者購買配額以彌補超額排放。
秦炎表示,中國的問題在於,預計其經濟將以每年 4-5% 的速度增長,這意味著電力消耗和排放量將大幅增加。
中國科學院能源與環境政策研究中心經濟學家莫建雷表示,強度目標允許“未來的經濟發展”,同時也意味著中國仍然可以“減少單位經濟產出的碳排放”。
力度不足
然而,研究人員擔心,最初的配額過於慷慨,這些配額的價格過低,並且對不遵守規定的處罰不足以起到威懾作用。
秦炎補充說,“目前的設計,這種允許排放量增加的基於強度的目標,並沒有太大幫助。” 她認為,相對寬鬆的開放可能是對電力生產商和化石燃料行業的讓步。“你需要讓熱電生產商加入進來,但幾年後,該計劃必須收緊。”
澳大利亞國立大學堪培拉氣候與能源政策中心主任、環境經濟學家弗蘭克·喬佐表示,中國的排放交易計劃已經啟動,這是一個積極的訊號。 他說,就目前的形式而言,它不太可能對排放產生太大影響,“然而,它建立了基礎設施,未來可以利用這些基礎設施,有效且相當高效地減少中國電力行業的排放。”
秦炎表示,中國的另一個挑戰將是確保排放報告和監測的完整性。 為了解決試點計劃中出現的問題,國家機制對公司報告其排放量提出了更嚴格的標準,要求他們提供詳細的技術資訊,例如煤炭型別和消耗資料。
中國還依靠獨立機構來驗證資料——類似於歐盟的計劃,運營商提交年度排放報告,然後由經認可的驗證機構獨立確認。 中國還在鼓勵其公民和媒體監督此事並報告違規行為。
2019 年,中國佔全球碳排放量的 27%——超過 100 億噸二氧化碳。 然而,其人均排放量——約為每人 6.8 噸二氧化碳 ——不到包括美國、澳大利亞和加拿大在內的國家的一半。
本文經許可轉載,並於2021 年 7 月 20 日首次發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