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發射宇航員前往新空間站

這是中國近五年來首次載人發射,也是完成空間站建造計劃中11次發射的第三次

神舟十二號飛船的三名宇航員於2021年6月17日乘坐長征二號F火箭從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升空,前往中國新的空間站。

中國新的空間站即將迎來首批人類訪客。

這 

神舟十二號 任務於週三(6月16日)從中國西北部的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在美國東部夏令時間晚上 9:22(格林威治標準時間 0122,北京時間 6月17日上午 9:22)在長征二號F火箭的頂端升空。


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幫助確保有關當今世界發現和思想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神舟十二號——中國近五年來首次載人航天飛行——將把三名宇航員送往天和(“天之和諧”),這是中國 的 

新天宮空間站 的核心艙。如果一切按計劃進行,這三人將在 54 英尺長(16.6 米)的天和號上度過三個月,進行各種測試和維護活動。

神舟十二號指令長聶海勝在 6 月 15 日星期二(北京時間 6 月 16 日)在酒泉舉行的新聞釋出會上說:“我們很榮幸在空間站建設的一系列載人任務中發揮帶頭作用,我們有很多期望。”

據中國官方新華通訊社報道.

聶海勝說:“我們不僅要把核心艙建成‘太空之家’,還要進行一系列關鍵技術驗證。‘未來將有更艱鉅的任務和更多的挑戰。’”

聶海勝在今天的發射之前已經兩次進入地球軌道,分別在 2005 年執行的 神舟六號 任務和 2013 年指揮的 神舟十號 任務中。與他一起執行神舟十二號任務的還有另外兩名男性:劉伯明,2008 年 神舟七號 的老將,以及新晉太空飛行員湯洪波。

神舟十二號的發射是中國新空間站建造所需的 11 次發射中的第三次,中國預計將在 2022 年底前完成建造。首次建造發射發生在 4 月 28 日, 

將天和號送入近地軌道。第二次發射是在 5 月 29 日, 發射了天舟二號貨運飛船,該飛船裝載了超過 6.6 噸的物資,目前仍與核心艙對接。

天和號的發射引起了一些爭議,因為該模組的長征五號B火箭的巨大核心級進入軌道,並在 

失控墜回地球,10 天后。但這個問題並未在天舟二號上重演,天舟二號是在長征七號火箭頂部發射的,預計神舟十二號也不會出現這個問題。

剩餘的八次組裝任務中的兩次將發射名為問天和夢天的“實驗艙”,它們將連線在天和號的兩側,形成一個 T 形的前哨站,其質量約為 450 噸 

國際空間站 (ISS)的 15%。中國航天官員表示,在空間站的建造階段,還將進行三次機器人補給飛行和三次載人任務。

鋪平道路

神舟十二號是中國自 2016 年 10 月以來首次載人發射,當時神舟十一號將三名宇航員送往 

天宮二號 原型空間實驗室進行為期一個月的停留。

顧名思義,天宮二號是繼 2011 年 9 月發射的天宮一號之後的第二艘探路者飛行器。(中國沒有透過國際空間站獲得此類經驗,因為它不是這個龐大的國際專案的合作伙伴。事實上,自 2011 年以來,美國法律禁止美國宇航局和白宮科技政策辦公室與中國同行在航天活動方面進行合作,除非國會事先批准此類合作。)

天宮一號接待了兩批宇航員,每批三人——分別是 2012 年 6 月和 2013 年 6 月抵達的神舟九號和神舟十號。兩批宇航員都在空間實驗室停留了大約兩週。

神舟十一號是天宮二號唯一的載人任務。但中國還在 2017 年 4 月向空間實驗室發射了天舟一號貨運飛船,在隨後的五個月裡,與貨船進行了一系列對接和補給測試。

天宮一號和天宮二號的技術測試工作已於幾年前結束,這兩個空間實驗室現已報廢。

天宮一號於 2018 年 4 月失控墜落地球,在太平洋上空燒燬。中國於 2019 年 7 月以受控方式將天宮二號墜落在太平洋上空。

大量工作要做

天和號比天宮一號和天宮二號大得多,也複雜得多,後兩者均為 34 英尺(10.4 米)長。據新華社報道,最近發射的核心艙設有三個獨立的臥室,內部空間是其前身的三倍。

聶海勝、劉伯明和湯洪波將幫助天和號啟動並執行。新華社援引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官員的話報道,這三人將在為期三個月的任務中承擔四項主要任務。

宇航員將測試、驗證和操作核心艙及其各種系統;組裝和測試艙外航天服,並在天和號外部進行兩次 

太空行走;開展科學和技術實驗以及科普活動;以及管理和監測他們的健康狀況。

過去幾個月,中國的航天計劃可謂是行動密集,不僅僅是因為天和、天舟二號和神舟十一號的發射。例如,5 月 14 日,中國 

首次將火星車降落在紅色星球上,並且還在月球神秘且基本上未開發的背面繼續執行一輛月球車。

版權所有 2021 年 Space.com,Future 公司。保留所有權利。未經許可,不得釋出、廣播、改寫或重新分發本材料。

麥克·沃爾 自 2010 年以來一直為 Space.com 撰稿。他關於尋找外星生命的書《那裡》於 2018 年 11 月 13 日出版。在成為一名科學作家之前,邁克爾曾擔任爬行動物學家和野生動物生物學家。他擁有澳大利亞悉尼大學進化生物學博士學位、亞利桑那大學學士學位以及加州大學聖克魯斯分校科學寫作研究生證書。

更多作者:麥克·沃爾

SPACE.com 是太空探索、創新和天文新聞的首要來源,記錄(並慶祝)人類在最終前沿的持續擴張。

更多作者:SPACE.co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