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具有突破性的新報告發現,除非中國對其電網進行重大改革,否則將無法實現其碳排放和能源強度目標。
該研究耗時兩年完成,發現中國的電網是其“阿喀琉斯之踵”,首席作者兼能源轉型研究所研究主任威廉·錢德勒說。雖然中國電網更新,並且在許多方面比美國電網技術更先進,但中國的系統仍在建設中,以延續煤炭和大型水電專案的使用。
錢德勒在接受氣候專線獨家採訪時表示:“對於實現碳目標而言,世界上最重要的事情是中國未來10年在其整體能源政策方面的行動。而實現這些目標的最大漏洞在於電力系統。”
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 透過購買訂閱,您將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今天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他說:“他們正面臨著在實現其碳排放和能源強度目標方面敗北的嚴重危險。 如果沒有強有力的新需求側措施和針對電網本身的強有力的新監管政策,他們將無法實現目標。”
報告《中國電力:‘堅強、智慧電網’的效益與成本》借鑑了研究人員團隊為分析而構建的中國電力系統模型,錢德勒說。 他指出,這是有史以來首次在中國境外設計出的將電力供需以及經濟驅動因素結合起來的模型。
一個關鍵發現:中國的工程師正在開發的電網更有可能連線到煤炭而不是可再生能源。
630億美元的溝通失敗?
在2009年丹麥哥本哈根氣候變化峰會之前,中國承諾到本十年末將其碳強度降低至比2005年水平低40%至45%,同時將非化石燃料的能源佔比提高到約15%。 此後,它明確了具體的短期目標,例如到2015年透過可再生能源提供該國9.5%的能源。
但是,報告稱,除非這些任務與更好的規劃和更透明的系統相結合,否則最終結果將是昂貴的,並將繼續產生巨大的碳足跡。
透過將現狀與更積極的低碳情景進行比較,研究人員發現,即使中國的燃煤電廠排放的“碳比整個美國經濟都多”,中國也將在2020年之前“浪費”每年4000億元人民幣(632億美元)。
中國政府最近宣佈,它正在建設一條800千伏的電力線,以輸送數千英里的風能和太陽能,並且最終可能成為世界上容量最大的輸電線路。 然而,能源轉型報告指出,儘管如此,近乎完全專注於超高壓輸電網路作為系統的骨幹,未能將電力消費者的作用考慮在內。
研究人員寫道:“幾乎沒有努力將電網和配電通訊和控制系統連線到終端使用者”,並警告說,到2030年,中國發電的成本和排放量可能會增加兩倍以上。
監管被政治擊敗
外部專家也同意,中國的電網是一個嚴重的弱點。 喬治城大學科學、技術和國際事務助理教授喬安娜·劉易斯表示,人們“真正擔心”中國在沒有智慧電網改進的情況下實現其排放目標的能力。
經濟適用太陽能聯盟(CASE)主席兼First Solar創始人吉加爾·沙阿(Jigar Shah)——他與劉易斯最近在伍德羅·威爾遜國際學者中心發表演講——指出,美國仍然沒有真正的智慧電網。 他說,不同之處在於,政策制定者和行業領導者正在為此努力,而中國卻沒有。
沙阿說:“我們實際上有領先的思想家知道‘Utility 2.0’是什麼樣子的。 在中國,他們真的正在成為‘1.0’的專家。 當你與他們談論他們將如何改變整個架構時……他們甚至還沒有開始說,‘我們清楚地瞭解我們想要去哪裡。’”
錢德勒對此表示贊同,他說:“美國在資訊科技和控制方面確實比中國以更復雜的方式進行連線。” 但他也指出,中國受政治和政治意願的阻礙比技術能力更大。
錢德勒指出,在中國,三分之二的電力歸工業所有,因此國家電力監管委員會是無力的。 國家電網缺乏對價格的控制權,但對費率的結構方式保留了強大的影響力——這種制度導致不成比例的資金流向國家電網本身。
“他們有目標和指標,但是……”
錢德勒認為,由於監管機構被邊緣化,因此幾乎沒有動力投資於最佳發電技術。 與此同時,他說,“中國省級領導人的烏紗帽岌岌可危”,要實現國家碳目標,但他們對公用事業系統幾乎沒有權力。
報告作者說,價格改革對於效率技術的快速部署至關重要。 他們稱現有的電力定價系統“扭曲且混亂”,並表示中國必須轉向以消費者為基礎的電網管理峰荷技術。
錢德勒呼籲強制要求工業和建築部門的能源使用裝置更積極地降低能源強度。 他還建議調整經濟發展激勵措施,以支援服務業和輕工業製造業,並監管碳排放,以限制新建燃煤電廠。
最後,他認為中國將需要建立一個電力規劃機構,負責監督環境和經濟目標以及發電目標。 然而,總的來說,他對迅速的改變並不樂觀。
錢德勒說:“他們有目標和指標,但他們沒有到位的監管政策。” “他們承認這個問題,但困難在於改革國有系統,而且我在那裡沒有看到任何真正朝著解決治理改革方向發展的跡象。”
經Environment & Energy Publishing, LLC.許可,轉載自Climatewire。 www.eenews.net, 202-628-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