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政府官員和行業人士認為,中國在碳交易試點專案方面取得了進展,但仍有很長的路要走。
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溫室氣體排放國,它押注於碳交易,將其作為到2020年將單位經濟產出的排放量在2005年基礎上減少40%至45%的關鍵措施。自2013年以來,廣東省以及深圳、北京、上海和天津等城市已啟動了五個區域碳市場。華中地區的湖北省上個月也啟動了其碳排放總量控制與交易系統。
現在,重慶市是最後一個需要啟動碳交易的中國試點地區。
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幫助確保有關當今世界發現和塑造我們世界的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上週在北京舉行的國際金融公司主辦的氣候融資論壇上,中國國家氣候變化戰略研究和國際合作中心副主任徐華清表示,截至5月初,中國現有碳市場出售的碳信用額度已超過1億元人民幣(1600萬美元)。
徐表示,預計未來幾周交易活動將會增加,因為受監管的排放者即將到期報告年度排放量,因此更有動力進行碳排放配額交易。
碳交易是中國版的美國國家碳排放總量控制與交易計劃(該計劃於2009年未能獲得國會透過),旨在發展成為一個對溫室氣體定價的系統。透過這樣做,它將刺激清潔能源投資和更節能的技術,目前,二氧化碳——主要的人為溫室氣體,導致大氣變暖——是中國計劃中唯一一種被限制的溫室氣體。
這裡的政策制定者透過配額系統來限制公司可以排放的二氧化碳量。排放量超過限額的公司必須購買更多的碳配額來彌補這些排放量。那些效率更高的公司可以出售他們不再需要的配額,以幫助資助他們的改進。
除了七個區域性的碳交易試點外,中國計劃在本十年末將更多的城市和省份納入該計劃。“我們正在考慮將現有的試點專案擴充套件到周邊地區,並將這些區域碳市場連線起來;如果失敗,中央政府將制定全國性的排放交易計劃,並將配額分配給各個地區,”參與國家碳市場建設的政府官員徐說。
早期混亂導致交易停滯
行業人士表示,到目前為止,試點排放交易計劃一直在為中國公司提供一個實驗性的試驗平臺,以瞭解什麼是碳交易以及如何參與其中。深圳排放權交易所總裁陳海鷗分享了她的經驗。
陳在上週的論壇上告訴與會者:“深圳碳市場去年6月完成第一筆交易後,我們有一個多月沒有任何交易。我們想知道數百家受監管的排放者都去哪兒了。”
這一發現讓她感到驚訝。陳說,儘管經過多年的準備,許多受監管的排放者仍然不理解碳交易;有些人甚至將分配給他們的配額證明掛在辦公室牆上,因為他們認為這是當地政府頒發的榮譽,由深圳市長簽字。
但隨著碳交易試點的繼續,越來越多的公司開始熟悉這個過程,陳說,“深圳碳市場約有70%的交易是由受監管的排放者完成的。”
深圳還允許私人和機構投資者參與其碳交易。
除了彼此交易碳配額外,深圳和其他中國碳市場的公司還可以使用碳減排專案產生的抵消信用額度來抵消其5%至10%的排放量,以此降低減排成本。
反過來,這將有助於提高中國的可再生能源產能,並提高國際抵消市場的碳價格,該市場目前因聯合國運營的清潔發展機制(CDM)的碳信用額度供應過剩。中國是該機制下的主要貢獻者。
中國國家氣候變化戰略研究和國際合作中心清潔發展機制管理中心副主任張新表示,聯合國原則上同意允許中國境內的清潔發展機制專案參與中國碳市場。但雙方仍在研究細節,以避免雙重計算等問題,張說。
與碳相關的金融產品是“賭博”嗎?
市場論壇討論的另一個問題是何時在中國碳市場中放開金融工具的使用。與西方國家不同,中國禁止在碳交易中使用期貨合約,擔心投機者會在中國脆弱的金融部門製造混亂。
北京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研究部門中國期貨保證金監控中心有限公司主任黃曉平表示:“中國政府自2009年以來一直在研究是否在碳交易中使用期貨合約。”
黃說:“起初,一些官員將期貨合約視為賭博。但現在他們都認為有必要將期貨合約引入中國碳市場,儘管引入期貨合約必須附加一些條件。”
黃說他個人認為,所需的條件將包括建立關於排放交易的國家立法以及更成熟的中國碳市場。但他提到,試點地區有可能開始探索除期貨合約以外的金融產品的使用。
本月早些時候,中國發行了首個與排放掛鉤的債券,由中國廣核集團旗下子公司發行,並與深圳碳市場的碳抵消業績掛鉤。此外,據一位知情人士透露,總部位於廣東的中國排放權交易所也計劃推出與碳掛鉤的金融產品,目前有幾款產品正在接受省政府的審查。
對交易和衡量的持續不情願
然而,專家表示,儘管引入金融產品可以刺激市場流動性,但交易量的增加並不一定意味著減少更多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目前,中國碳交易仍然面臨著來自本應是其碳市場基石的群體的強烈抵制。
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中國排放交易所高管表示:“說服受監管的排放者參與碳交易是一個巨大的挑戰。一些排放者不明白他們為什麼要這樣做。他們認為減排與他們無關,政府只是想賺錢。”
這位高管表示,結果是很少有公司積極實施減排技術來換取碳信用額度。她說,她所在機構的下一個工作重點是幫助受監管的排放者認識到碳交易的經濟價值,並弄清楚如何將其碳資產變現。
然後,中國式的定價機制又帶來了另一個問題。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能源研究所研究員姜克雋表示,由於中國固定的電價,中國的發電企業在將排放成本轉嫁給化石燃料消費者方面面臨困難。因此,看到中國的燃煤電廠感到沮喪也就不足為奇了,而國家正在失去利用提高電價來促進採用清潔能源技術的機會。
還存在統計資料準確性的問題。長期以來,由於對其能源使用記錄的質量存在疑問,中國公司碳排放的可靠資料一直是一個挑戰。姜說,即使中國區域碳市場即將進行為期一年的測試,這個問題仍然沒有解決。
碳稅可能即將到來
北京諮詢公司中碳戰略總監錢國強認為,中國的能源和排放統計資料存在缺陷,但他堅持認為,國家邁出第一步非常重要。
錢說:“中國不能等待完美的時機才開始碳交易;它必須前進並在前進的過程中解決問題。我們需要耐心。歐盟花了數年時間才使其碳交易成熟。我相信,如果我們再給中國五年時間,我們會看到中國碳市場有更好的發展。”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的能源研究員姜表示,中國還在制定啟動碳稅試點的計劃。
用他的話說,由於中國法律允許以政府稅收為由調整電價,因此對發電企業的化石燃料使用徵收關稅是消除將排放成本轉嫁給能源消費者障礙的一種更簡單的方法。
姜表示,中國公司也可能會準確報告其排放資料,因為碳稅被視為生產成本,可以減輕他們繳納增值稅的財務壓力。除此之外,中國的稅務機關多年來一直在跟蹤當地公司的生產成本,這將使政府在防止任何可能的欺詐方面佔據上風。
姜拒絕提供中國碳稅試點啟動的日期,也沒有說明試點地區將在哪裡。但他表示,它有可能“很快”開始。
江表示:“我認為碳交易是件好事。但中國碳市場存在嚴重問題。”
他接著說:“我們希望儘快解決這些問題。但如果行不通,我們必須有後備方案。碳稅就是這個後備方案。”
經 Environment & Energy Publishing, LLC. 許可,轉載自 Climatewire。www.eenews.net, 202-628-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