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中國即將啟動其控制氣候變化的宏大實驗,該國區域性的碳市場將成為可能成為世界第二大排放交易市場的基石。
中國七個試點地區中的四個——上海、廣東、天津和湖北——已經發布了各自的溫室氣體排放總量管制與交易計劃。雖然北京和深圳尚未公佈最終計劃,但其主要部分已於去年在新聞釋出會上起草並討論過。
重慶在發展碳市場的程序中最為緩慢,但據當地媒體報道,它仍然能夠在今年年底前開始交易。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訂閱我們的獲獎新聞,以支援我們。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重大故事能夠持續產生。
中國新興的區域碳市場旨在適應當地的特點。例如,作為製造業中心的廣東,僅對工廠排放的二氧化碳收費,而上海的系統則向機場、辦公樓等收費。但在許多其他方面,它們遵循相同的標準。
首先,七個試點地區都根據其碳強度目標設定了碳排放總量的上限。中國已承諾到2015年,單位經濟產出的碳排放量比2010年水平減少17%,併為每個地區分配了減排目標。試點地區已將該目標轉化為具體的配額,限制了個別汙染者的排放量。
排放量超出這些限制的汙染者需要購買更多的碳排放配額;那些變得更有效率的汙染者可以出售剩餘的配額。汙染者還可以透過資助從大氣中去除二氧化碳的專案來獲得抵消信用,稱為中國核證減排量(CCER)。
這預計將促進中國的可再生能源產能,因為來自汙染者的資金可以支援更多的風力發電場、水力發電大壩和太陽能發電廠。這些中國區域碳交易試點的雄心勃勃的目標是證明該機制有效,並可以在更大範圍內推廣。
但目前,這些區域計劃中仍然缺少很多要素。除了深圳,中國沒有任何試點地區明確其總量管制與交易計劃將在何種法律框架下執行。當汙染者超出排放上限但拒絕支付費用時,將施加何種處罰(如果有的話)也不清楚。另一個未知數是中國政府將如何影響碳交易,以避免價格劇烈波動。
首個市場將於下月開放
隨著中國今年將開始區域碳交易,預計這些缺失的要素將很快出現。許多人認為,由於國際社會對中國減排的強大壓力,以及國內尋求市場力量對抗全球變暖的強烈願望,時間表不會推遲。據報道,深圳已表示將於6月17日開始交易,這是第一個宣佈的開始日期。
目前尚未正式宣佈非汙染者是否可以在中國碳市場上交易配額,但他們肯定會被允許作為抵消信用供應商參與。他們也希望這樣做。
芬蘭公司GreenStream Network PLC最近簽署了合同,購買中國八個可再生能源專案產生的120萬噸年度抵消信用。該公司總法律顧問卡爾·厄普斯頓-胡珀表示,該公司計劃在今年年底前將這一數量增加十倍。
“未來幾年,中國的碳價格可能不具吸引力,但我們認為這是加強我們地位併為新興的中國碳市場做好準備的一步,”厄普斯頓-胡珀補充說。
根據位於悉尼的非政府智庫氣候研究所去年釋出的一份報告,中國將成為世界第二大碳市場,按受監管的排放量計算,到2014年將覆蓋7億噸排放量。相比之下,報告指出,加利福尼亞、澳大利亞和歐盟的碳市場資料將分別為1.65億噸、3.82億噸和21億噸。
但中國巨大的碳市場潛力可能不會立即帶來大量資金流動。這是因為該系統下的汙染者將在未來幾年免費獲得他們所需的大部分配額。這有助於他們順利過渡到碳交易,但也阻礙了市場需求。此外,期貨和其他金融產品目前不會在中國碳市場上交易。
缺乏實踐和資料庫
限制金融部門參與的決定引發了碳交易專業人士的辯論。支持者認為這是控制風險的必要保障,而反對者則認為,禁止金融產品進入中國碳市場將降低交易活動,使試執行成為徒勞的練習。
除此之外,人們還擔心中國的碳交易試點地區是否做好了準備。
專家正在努力解決的一個關鍵問題是,缺乏關於汙染者排放量的準確記錄——這是決定排放上限的關鍵資訊。
中國當局多年來一直記錄汙染者的能源消耗,並以此來估算排放量,但由於缺乏統一的方法,不同的機構經常得出不同的結果,北京一家重要的政府智庫中國社會科學院的副教授陳洪波說。
“因此,即使有一些排放資料,我們也無法依賴它,”陳補充說。
中國政府於2010年啟動了一項計劃,以規範如何測量和計算溫室氣體排放量。陳說,這結束了混亂的局面,但並沒有結束獲取個別汙染者正確排放資料的工作。
紐約環境組織自然資源保護委員會中國氣候與能源政策主任林安娜表示,還需要做更多的工作來諮詢該系統下的汙染者。由於汙染者是主要參與者,林擔心,缺乏他們在市場建設中的投入將影響碳交易的成功。
“作為環保主義者,我們很高興看到中國的碳交易進展迅速,”林說。“但是,如果中國在沒有充分準備的情況下開始碳交易,可能會出現問題,這可能會損害公眾對這種新機制的信心。”
但國際排放交易協會(一家總部位於瑞士的非營利行業組織)的國際政策主管傑夫·斯沃茨說,弄清楚開始碳交易的正確時機仍然很棘手。
“這有點像雞和雞蛋的問題,”斯沃茨說。“即使我們還沒有完全準備好,我們是否也要開始交易?或者我們是否要等到一切都準備就緒?我認為我們必須承擔風險,因為我們擁有的經驗越多,學習過程就越多,以後市場的設計就會更好。”
為什麼交易勝過碳稅
碳排放總量管制與交易於2009年進入中國的政治議程,當時中國政府承諾到2020年,單位經濟產出的碳排放量比2005年水平減少40%至45%。時任中國官員、亞洲開發銀行顧問的陸學都回憶說,當時北京認為它是所有減排措施中最好的選擇,包括碳稅。
陸說,這是因為總量管制與交易更適合新興經濟體。與歐洲不同,中國仍處於工業化程序中,這需要進一步排放的空間。陸說,中國政策制定者認為,透過交易系統來平衡發展擔憂和減排,比基於稅收的系統相對容易。
除此之外,由於生產成本的增加和人民幣的走強,這裡的行業在出口市場面臨著更激烈的競爭。對碳定價將增加難度。
陸說,與碳稅相比,總量管制與交易更容易被中國工業界接受,因為它為履行其義務提供了更多選擇。如果減排量超過要求,工業可以通過出售未使用的碳排放配額來產生現金利潤。
與此同時,中國領導人希望有一天中國的碳市場能夠與歐洲和其他地方的現有市場聯絡起來,使中國在全球事務中擁有更大的發言權。碳稅政策只能在中國實施,因此它不能提供這種好處。
然而,中國領導人已經認識到,在加入國際協議之前,他們需要在國內進行更多的實踐。該國的區域碳交易計劃要求到2015年在七個試點地區之間實現市場一體化。
還有人呼籲幫助更多的汙染者熟悉碳交易。雖然尚未納入即將到來的系統,但廣東和上海的數百個設施正被要求監測和報告其排放量,此舉旨在為他們進行認真的交易做準備。
起初,中國的總量管制與交易系統只包括二氧化碳。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中國試點地區監管的溫室氣體型別將會增加,擴大該國減排的範圍。
經環境與能源出版有限責任公司許可,轉載自氣候通訊社。www.eenews.net, 202-628-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