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彙編的統計資料,中國首次在科學出版物總數上超過美國。
該機構於1月18日釋出的報告記錄了美國面臨著來自中國和其他發展中國家日益增長的競爭,這些國家正在加大對科學技術的投資。儘管如此,該報告表明,美國仍然是科學強國,不斷產出備受矚目的研究成果,吸引國際學生,並將科學轉化為有價值的智慧財產權。
“美國仍然是全球科學技術的領導者,但世界正在變化,” 位於劍橋市的麻省理工學院的地球物理學家瑪麗亞·祖貝爾說。祖貝爾是美國國家科學委員會主席,該委員會負責監督NSF並撰寫了這份報告。她說,隨著其他國家增加其產出,美國在全球科學活動中所佔的相對份額正在下降。“我們不能在方向盤前睡著了。”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有助於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這種轉變的格局在出版物的絕對數量方面已經很明顯:2016年,中國發表了超過426,000項研究,佔愛思唯爾Scopus資料庫記錄總數的18.6%。相比之下,美國接近409,000項。印度超過了日本,其他發展中國家繼續保持上升趨勢。
但是,當研究人員調查引用次數最多的出版物來自哪裡時,情況卻大相徑庭。美國排名第三,低於瑞典和瑞士;歐盟位居第四,中國位居第五。美國仍然培養出最多的科學技術博士畢業生,並且仍然是國際學生尋求高等學位的主要目的地——儘管報告稱,其此類學生份額從2000年的25%降至2014年的19%。
美國在研發(R&D)上的支出最多——2015年約為5000億美元,佔全球總額的26%。中國位居第二,約為4000億美元。但是,美國在研發支出佔該國經濟份額的比例仍然持平,而近年來中國在研發支出方面所佔比例有所增加。
NSF的分析是該機構兩年一度的《科學與工程指標》的最新版本,正值人們對美國科學狀況的高度關注之際。華盛頓特區智庫布魯金斯學會的高階研究員馬克·穆羅說,這應該敲響一些警鐘。他說,美國科學支出的趨勢正朝著錯誤的方向發展,並且由於婦女和少數族裔的代表性不足,研究人員的人才庫繼續受到限制。穆羅補充說,同樣,半導體等關鍵產業也已被掏空,因為企業將生產工作轉移到其他國家。
NSF首次在其統計分析中納入了關於技術轉移和創新的章節。資料表明,在專利、智慧財產權收入和創新技術的風險資本融資等方面,美國仍然處於世界領先地位。穆羅說,儘管地方和區域層面需要更多關注,但該報告仍然提供了關於科學創新價值的重要資料。
“一個國家的創新能力是生產力增長和繁榮的主要驅動力之一,”穆羅說。新資料“有益地提醒了我們為什麼首先要關注這些指標。”
本文經許可轉載,並於2018年1月18日首次發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