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氣候變化的角度來看,中國的碳足跡是巨大的:它的煤炭消耗量幾乎與世界其他國家的總和一樣多 (加起來)。而且它是 世界最大的 溫室氣體排放國。
但一項週一釋出的研究表明,中國有可能擺脫對化石燃料的大部分依賴,部分原因是到 2050 年,中國將從可再生能源中生產超過 85% 的電力和超過 60% 的總能源需求。
表明中國完全有可能擁抱可再生能源以減少溫室氣體排放至關重要,因為中國即將參加 12 月的巴黎國際氣候談判,並努力實現其在 氣候協議 中與美國達成的減排目標。根據該協議,中國同意在 2030 年前實現溫室氣體排放峰值,並將非化石能源的使用量增加 20%。
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 訂閱來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透過購買訂閱,您將幫助確保有關當今塑造我們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這項由中國國家可再生 能源中心 和美國能源部支援的各種其他中國組織進行的研究表明,中國可以做得更多。
研究表明,到 2050 年,中國在技術上和經濟上都可行地依靠可再生能源滿足超過 60% 的總能源需求,包括交通運輸。在此過程中,中國有能力在 2025 年達到化石燃料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的峰值。到 2050 年,中國可能從可再生能源中獲得超過 85% 的總電力,其中 64% 可能來自風能和太陽能。在這種情況下,在開發了超過 200 吉瓦的電力儲存後,煤炭將僅佔其電力的 7%。
中國國家 氣候變化戰略研究和國際合作中心 主任李俊峰週一在新聞釋出會上表示:“為了實現這個目標,我們需要共同努力,特別是美國和中國”,這兩個國家都擁有龐大的人口和龐大的經濟體。
中國國內的批評人士表示,可再生能源的成本太高,無法實現這些目標,但德國和其他歐洲國家對可再生能源的高利用率表明,中國也可以做到這一點,中國國家可再生能源中心主任 王仲穎說。
他說,燃煤電廠的環境和社會成本超過了中國發展可再生能源的成本。
許多社會成本與中國糟糕的空氣質量有關,北京、上海和其他主要城市的空氣質量是世界上最差的,導致嚴重的公共健康問題。僅空氣汙染就使中國北方的預期壽命縮短了 5.5 年,這個問題導致了水汙染和短缺。僅與汙染相關的環境問題就給中國造成了約佔 GDP 3.5% 的損失。
俊峰說,可再生能源取代燃煤電廠將大大有助於淨化中國的空氣和水。
這項中國研究建立在美國能源部研究的基礎上,該研究表明,美國在技術上和成本上都可行地到 2050 年從可再生能源中獲得 至少 80% 的電力,並且風能在 2030 年可以供應美國 20% 的電力。
美國能源部能源效率和可再生能源辦公室首席科學官塞繆爾·鮑德溫說:“底線是,在美國的研究中,你可以做到這一點。” “在運營層面,成本是相當合理的。”
鮑德溫說,關於可再生能源的許多誤解——包括可再生能源將無法成為主要的能源供應者,因為風不會總是吹,太陽也不會總是照耀——可以透過技術和電力系統管理以具有成本效益的方式克服,因為不同型別的可再生能源可以協同工作,無論天氣或一天中的時間如何,都能提供穩定的能源流,他說。
仲穎說,只有在中國放鬆電力市場管制並在 2025 年前建立競爭市場的情況下,這種情況才有可能發生。
他說,如果沒有建立這樣的電力市場,“我們的研究就沒有希望”。“未來 10 年對中國非常重要。”
本文經 氣候中心許可轉載。這篇文章於 2015 年 4 月 20 日首次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