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成為世界第三大研究論文生產國

專家稱,數量優先於質量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中國科學正在崛起:該國現在是第三大研究論文生產國,僅次於歐盟(EU)集團和美國。 根據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今天釋出的一份報告,中國的產出在過去十年中激增。2001年至2011年間,中國科學家撰寫的論文數量平均每年增長超過15%,在全球研究論文產量中所佔的比例從3%上升至11%——即使歐盟28個國家和美國的總產量有所下降。

NSF 2014年版的《科學與工程指標》中的這一發現,是表明中國正在努力提高其在全球研發(R&D)份額的眾多跡象之一。 這份報告長達600頁,總結了科學和工程研究、教育、勞動力發展和市場經濟的趨勢。

2011年,中國和其他亞洲國家的經濟體共同佔全球1.435萬億美元研發總支出的三分之一以上——基於總投資額,這一份額高於美國在全球研發中的份額。根據總部位於巴黎的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1月份釋出的資料,2012年,中國在科學上的支出佔其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略高於歐盟。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 透過購買訂閱,您將有助於確保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NSF統計學家馬克·博魯什(Mark Boroush)表示,這種上升威脅到美國作為全球科技領導者的地位,他是負責監督NSF的國家科學委員會的指標報告的合著者。但博魯什表示,這並不意味著美國在科學領域的能力正在減弱。“這更多是世界其他地區的一種追趕。”

亞利桑那州立大學中國科學和創新專家丹尼斯·西蒙(Denis Simon)表示,沒有任何跡象表明中國研究的產出在創新方面始終如一。過去二十年來,中國境外科學家引用的中國研究論文的份額有所下降,這表明中國增加的研究成果主要在其境內使用。

根據一個考慮到每個國家論文產量的引文索引,只有韓國和臺灣以預期速度引用了中國的研究論文。另一方面,美國仍然是高被引論文的主要生產國。“研究創造力的重心仍然在西方,”西蒙說。

西蒙說,為了讓中國真正與美國競爭,就需要增加對基礎研究的投資,並消除一種不鼓勵冒險的文化——他補充說,中國領導層明白這一點。“這只是意味著,追趕的時期會比出版物快速增長所暗示的要慢一些,”他說。

本文經《自然》雜誌許可轉載。 這篇文章於2014年2月6日首次發表

Jessica Morrison is a graduate student in Civil Engineering and Geological Sciences at the University of Notre Dame. She will be interning at the Chicago Tribune this summer as a 2012 AAAS Mass Media Fellow. You can get a snapshot of her appreciation for communication, yoga, and uranium on Twitter (@ihearttheroad), G+, and at her blog I Heart the Road

More by Jessica Morrison

First published in 1869, Nature is the world's leading multidisciplinary science journal. Nature publishes the finest peer-reviewed research that drives ground-breaking discovery, and is read by thought-leaders and decision-makers around the world.

More by Nature magazine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