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組織的宗教是世界各地精神社群和文化的基石。宗教,特別是宗教教育,也因其被許多人認為能夠培養道德而受到世俗支援。 大多數美國人認為信仰神靈是必要的
成為一個有道德的人。
原則上,宗教對道德的強調可以消除社會結構中的皺紋。沿著這些思路,信徒常常被教導要無私地對待他人。伊斯蘭教強調慈善和施捨,基督教強調愛鄰如己。源於水之特性的道家倫理,包括無私的原則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今天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然而,一項新的研究在世界六個國家進行,表明宗教教育實際上可能導致兒童的利他主義較少。來自美國、加拿大、約旦、土耳其、南非和中國的1000多名五歲至十二歲的兒童參加了這項研究。透過發現在實驗室中,宗教養育的兒童不如非宗教養育的兒童利他,這項研究提醒我們,宗教可能不具有我們期望的對道德發展的有益影響。宗教的社會實踐會使宗教文字的戒律複雜化。但是,為了解釋這些發現,我們必須首先了解如何測試道德。
在一個被戲稱為“獨裁者遊戲”的實驗中,一名被指定為“獨裁者”的兒童接受了利他主義傾向的測試。這位獨裁者兒童被賦予了很大的權力,可以決定是否與他人分享貼紙。研究人員向孩子展示了三十張貼紙,並指示她拿走十張最喜歡的貼紙。研究人員仔細地提到,沒有時間與每個人玩這個遊戲,從而設定了實驗的主要部分:分享或不分享。孩子被給予兩個信封,並被問及她是否願意與學校裡其他無法玩遊戲的孩子分享貼紙。當研究人員面向牆壁時,孩子可以將一些貼紙放入捐贈信封中,並將一些放入另一個信封中保留。
正如研究人員所預期的那樣,年齡較小的兒童比年齡較大的兒童更不願意分享貼紙。與之前的研究一致,來自較富裕的社會經濟地位的兒童分享得更多。更令人驚訝的是,來自宗教家庭的兒童比來自非宗教背景的兒童分享得更少。當按特定宗教進行分離和分析時,這一發現仍然存在:來自基督教和穆斯林家庭的兒童平均比非宗教兒童分享得少。(其他宗教類別在數量上不足以進行單獨的統計比較。)所有背景的年齡較大的孩子都比年齡較小的孩子分享得更多,但是宗教兒童比同齡兒童分享得少的趨勢隨著年齡的增長而變得更加明顯。作者認為這可能是由於在宗教家庭中長大的累積效應。雖然大量的受試者加強了不同兒童群體之間存在真實差異的發現,但典型分享的實際差異約為一張貼紙。我們需要知道貼紙分享的差距在現實世界中是否有意義。
在設計實驗以尋找宗教對無私的影響方面存在困難。有些人認為,童年是研究宗教教育影響的最佳年齡,因為教育的影響可能更直接和有力。另一些人則認為,只有成年後我們才開始使用成熟的道德指南針,而這個階段更為重要。在成年人中,宗教信仰與更大的慈善捐贈和慷慨有關,但是這些研究的一個常見問題是依賴於調查。雖然調查對於大規模收集資訊很有用,但人們可能會報告捐贈更多給慈善機構,因為他們相信奉獻,即使他們沒有達到自己的期望。我們都知道我們的記憶並不完美,並且經常受到鼓勵進行慈善行為的人可能會高估他們在調查中的貢獻。顯然,研究這個問題的最佳方法是使用人們實際分享物品(如貼紙)的實驗,或者檢視捐贈記錄。
《慈善紀事報》採用了第二種方法,透過彙總美國國稅局的慈善扣除額,以比較郵政編碼在宗教信仰等因素方面的差異,儘管該分析僅限於稅收減免,並且沒有告訴我們關於個人的資訊。《紀事報》的研究透過整合每個地區的宗教信仰統計資料發現,宗教地區向慈善機構捐贈更多。但資料沒有說明的是,額外的捐款是否用於支援當地的宗教團體和宗教組織。最後,我們如何稱呼對自身群體的慷慨?
《牛津英語詞典》將利他主義定義為“對他人福祉的公正和無私的關心”,但是將一種行為歸類為完全無私的行為多年來一直困擾著學者。像《自私的基因》這樣的書籍於1976年出版,向公眾介紹了這樣一種觀點,即如果善意行為是針對近親的,那麼看似利他主義的行為實際上可能在基因層面上是自私的。近親帶有相似的遺傳物質,因此如果您想象一個基因幫助其在另一個身體中的相似物,那麼幫助親戚可以被解釋為“自私”的行為。或者,期望未來得到幫助可能會導致一個自私自利的人“表演”利他主義。他可能會透過公開幫助他人而獲得社群的尊重,同時有意識或無意識地等待善舉得到回報。
然而,這種嚴格的術語並不是我們在日常言語中想要表達的。廣義上講,利他主義就是慷慨。在當前的研究中,研究人員將利他主義歸結為向匿名同學捐贈貼紙。也許一個孩子拒絕將貼紙捐贈到信封中,以便他可以將它們帶回家與他的兄弟姐妹或朋友分享,而不是與陌生人分享。這更符合裙帶關係還是慷慨?如果來自宗教背景的兒童碰巧有更多的兄弟姐妹,那麼結果實際上可能揭示了兄弟姐妹與貼紙之間的聯絡。正如我們都知道的,相關性是因果關係的棘手指標。除了這個利他主義測試,還有其他道德指標嗎?
宗教常常教導信徒寬恕和道德正義。為了測試兒童對人際衝突的反應,研究人員展示了人們推搡或碰撞的卡通片。研究人員確定,穆斯林兒童認為推搡或碰撞比基督教兒童認為的更“卑鄙”,反過來,基督教兒童認為這些影片比非宗教兒童認為的更卑鄙。當被要求對推搡或碰撞分配懲罰時,穆斯林兒童傾向於分配比基督教和非宗教兒童更高的懲罰。
對這些實驗的解釋也很困難。這些發現可能意味著穆斯林教養的兒童具有更強的正義感,以及穆斯林和基督教教養的孩子對受害者的更高敏感性。或者,正如論文所建議的那樣,來自非宗教家庭的兒童在懲罰他人時可能不那麼苛刻。道德行為的路線尚不清楚。
總的來說,這項研究引起了讀者的強烈反響。有些人沾沾自喜地誇大了這些發現(宗教兒童是“混蛋”)。另一些人則列出了這項研究的不足之處。一家保守派新聞媒體擔心基督教和穆斯林兒童被歸為一組進行分析。
這項研究的負責人讓·德塞蒂教授堅持他的研究結果。德塞蒂在一次採訪中思考道,美國的每位總統候選人都“必須說他們熱愛《聖經》……以確保人們會投票給他們。” 德塞蒂認為他的發現“質疑了宗教對於道德發展是否至關重要——暗示道德話語的世俗化並沒有減少人類的善良。” 雖然宗教的專有道德高地是有問題的,但德塞蒂的論文留下了開放的問題。我們無法證實宗教教育是否會導致分享和懲罰方面的差異,或者這些差異是否大到足以對成年人有意義,但是提出的問題很值得回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