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們能預測他人的需求,但大型猿類不能

新的跨物種研究表明,心智理論是將人類與猿類區分開來的一件事

macro shot of young half-asian half-white boy's eye with dramatic lighting

你是否曾經在你重要的另一半拿起選單之前就猜到他們會在餐廳點什麼菜?如果是這樣,恭喜你,你已經參與了一種行為,一些研究人員認為這可能是“人類獨有的”。

在今天發表於PLOS ONE雜誌上的一篇新論文中,一個科學家團隊發現,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幼兒有能力預測他人的食物偏好——但非人類的大型猿類沒有。“這是一個關於社會認知的問題,”朴茨茅斯大學的比較心理學家,同時也是該研究的合著者朱莉安·卡明斯基說。“我們基本上是在詢問關於心智理論的問題。”

“心智理論”指的是個體理解他人擁有與自己不同的情感、思想和願望的能力。關於心智理論是人類獨有的能力,還是包括我們最親近的靈長類親屬在內的其他物種也擁有的能力,一直存在著長期的爭論。最近,科學家們也開始研究兒童最初是如何發展心智理論的,以及一個人成長的文化背景是否會改變這一基準。


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報道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為了探究這兩個問題,卡明斯基和她的合著者招募了來自三個不同國家的71名兒童:薩摩亞、奈米比亞和德國。他們還追蹤了25只圈養的大型猿類,代表了與人類最密切相關的四個物種:倭黑猩猩、黑猩猩、猩猩和大猩猩。然後,研究人員對這兩組進行了測試,測試涉及三種食物選擇,研究小組將這些食物從最受歡迎到最不受歡迎進行了排序。與以往的心智理論研究不同,研究人員設計的測試是非語言參與的,允許猿類執行與兒童相同的任務。

首先,他們讓兒童與成年志願者對抗。成年參與者被指示表達對兒童最喜歡的食物(在本例中為巧克力)的偏好,然後在另一輪中,表達對兒童最不喜歡的食物(番茄幹)的偏好。當成年人表達對番茄的渴望時,孩子們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巧克力。但是,當成年人表達對糖果的偏好時,孩子們幾乎一致選擇了他們的第二選擇(餅乾),以便成年人可以享用甜食——而孩子們可以確定至少獲得一些獎勵,同時避免可怕的番茄。這種模式在三種文化背景中都成立。

然而,大型猿類並沒有表現出這樣的禮貌。當研究人員對黑猩猩、倭黑猩猩、大猩猩和猩猩進行了類似的食物偏好測試時,他們發現靈長類動物沒有將人類志願者的願望考慮在內。無論人類參與者的偏好如何,大多數大型猿類都選擇了他們喜歡的食物(香蕉或義大利麵),而不是他們最不喜歡的食物(蘿蔔)。少數猿類選擇不選擇,但沒有猿類選擇令人厭惡的食物。

在研究作者看來,這清楚地表明,心智理論在不同人類文化中以大致相同的方式發展,並且在猿類中仍然缺失。“這顯然證實了理解他人在想什麼是人類特性的觀點,”卡明斯基說。

然而,一些研究人員對這是否真的能反駁猿類具備換位思考能力持懷疑態度。“我認為假設‘心智理論’指的是一個單一的結構是錯誤的,”加州州立大學洛杉磯分校的行為心理學家亨利·施林格說,他沒有參與這項研究。自從這個詞被創造出來以來,它就被用來指代廣泛的行為和傾向,包括表達同情、預測意外結果和解析細微句子的能力。僅僅因為黑猩猩不想與人類分享食物,並不意味著它不能對其群體成員產生共情。

更重要的是,施林格希望看到研究人員將測試應用於更年幼的、語言能力尚未發展的兒童。研究中所有的孩子都在五到十一歲之間。到那時,他們已經獲得了遠遠超過任何猿類的語言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然而,施林格認為該論文的跨文化和跨物種比較很有價值。“我認為這絕對是這項研究的一個優點,”他說。從歷史上看,大多數心智理論研究傾向於關注來自西方國家的兒童,尤其是美國。因此,美國的兒童發展被視為普遍現象——儘管事實並非如此。

透過更廣泛地跨文化觀察,卡明斯基和她的團隊幫助確立了孩子們預測他人選擇不僅僅是“西方”的事情——而是人類共有的。卡明斯基希望未來其他研究人員將調查心智理論如何在來自更廣泛背景和社會環境的兒童中發展。“我認為那將非常棒,”她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