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加哥因湖水位暴漲而遭受重創

密歇根湖水位高漲,12英尺高的海浪侵蝕海岸線

芝加哥正因密歇根湖遭受氣候重創。

城市海灘和公園正在被創紀錄的高水位吞噬。秋季的狂風將12英尺高的海浪拍打在湖濱大道上。聯邦、州和市級機構正在爭先恐後地加固海岸線,而基礎設施維修正在給本已捉襟見肘的城市帶來負擔。

與其他主要沿海城市一樣,芝加哥也輸不起這場戰鬥。密歇根湖的海岸線是這座城市的立身之本,賦予其“第三海岸”首都的稱號以意義。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 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高水位已經侵蝕了城市南北岸數百萬立方碼的沙土。上週,芝加哥交通局和芝加哥公園管理局在市中心以北約10英里的朱尼威海灘啟動了一項緊急海岸線保護專案,其他附近海灘也將陸續開展專案。

一位城市女發言人表示,該湖的水位比11月的平均水平高出約3英尺,比11月的歷史最高水位低四分之一英寸。

自然資源保護委員會駐芝加哥的氣候適應專家羅布·摩爾表示:“那些不常在冬季光顧湖泊的人們,將會看到與上一個海灘季末記憶中截然不同的海岸線。”

在傑克遜公園附近的南區,人行道和腳踏車道被淹沒或乾脆消失,陸軍工程兵團將開始在未來巴拉克·奧巴馬總統圖書館以北的湖岸邊建造一個巨大的拋石護岸。該市還將在八個湖濱區域延長5000英尺的“混凝土護欄”,以減輕海浪衝擊和洪水。

芝加哥代理交通專員湯姆·卡尼在9月宣佈第一輪防洪專案時表示:“確保湖濱對所有芝加哥人保持開放和可進入是我們的首要任務。”

專家表示,密歇根湖對芝加哥的衝擊是氣候變化造成的。

2018年和2019年,流域內降水量接近歷史最高水平,打破了湖泊水輸入和蒸發之間的平衡,並將湖水位推至1986年以來的最高水平。湖泊風暴更加頻繁且威力更大,對船員、漁民和湖岸居民、企業和遊客構成了額外的風險。

伊利諾伊大學大氣科學教授、最近一份報告的主要作者唐·韋布爾斯表示:“今年可能比不尋常更為常見。” 該報告研究了氣候變化對五大湖的影響。 韋布爾斯表示,整個流域的主要氣候訊號是不穩定性加劇,無論是降水還是湖泊水位,都伴隨著極端事件的劇烈上升和下降。

科學家預測,高水位將持續到春季,隨著冬季風暴季節的到來,這將加劇芝加哥的氣候風險。

雖然海岸線淹沒和侵蝕將是該市的主要挑戰,但冬季狂風造成的內陸洪水是該市歷史的一部分。 1987年2月,一股70英里/小時的北風產生了20英尺高的海浪,將水越過湖濱大道湧入附近的高層住宅。

如果芝加哥的海岸線挑戰看似艱鉅,那麼在密歇根湖的東岸情況則更糟,那裡的房屋搖搖欲墜地位於湖泊的高聳懸崖之上,水正吞噬著沿陡峭海岸線的小城鎮(氣候電訊,8月22日)。

摩爾表示,在芝加哥市中心堅固的濱水區,情況沒有那麼危險,那裡的海岸大部分已經被混凝土包裹,並鋪設了樁基和擋土牆。

他說:“但該市南部和北部地區的情況確實很嚴重,那裡有很多屬於個人的湖濱物業。” “這導致了各種各樣的問題,最直接的問題是湖泊和人們的家園之間的空間少了很多。”

雖然如今解決高湖水位問題代價高昂但可行,但在未來一個世紀,芝加哥在氣候變化方面可能會面臨更加艱難的未來。這是因為由於所謂的“地殼均衡反彈”,該市正在經歷相對於湖泊的相對下沉或下陷。

科學家表示,這種現象發生得非常緩慢,涉及到上次冰河時代被冰川壓縮的北部陸地的向上抬升。自冰川消退以來,五大湖北部盆地一直在上升,而包括芝加哥在內的盆地下游區域正在相對於湖水位下降。

科學家表示,到本世紀末,即使降水量沒有額外增加,密歇根湖在芝加哥海軍碼頭的平均湖水位也將比今天高出約4英寸。

經E&E 新聞許可,轉載自氣候電訊。 E&E 每天提供重要的能源和環境新聞報道,網址為www.eenews.net

Daniel Cusick covers climate change adaptation and resilience. He joined E&E News in 2003 and has filed news stories from South Florida to Northern Minnesota. He has reported from more than a half dozen hurricane recovery zones and documented climate change impacts, resilience and energy transitions in East Africa. He lives in Minneapolis.

More by Daniel Cusick

E&E News provides essential energy and environment news for professionals.

More by E&E News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