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加哥從1995年致命熱浪中吸取了氣候教訓

在災難奪走739條生命後,該市最初行動遲緩,但現在已成為應對高溫的典範

1995年7月16日,在連續幾天高溫襲擊中西部地區後,庫克縣的一名法醫推著一輛手推車,上面載著在芝加哥因高溫相關原因死亡的數十人中的一具屍體。

本週是25年前,芝加哥法醫辦公室被屍體淹沒。

最初只是涓涓細流,1995年7月13日星期一,在通風不良的房屋和廉租公寓中發現了四具屍體。當時氣溫為華氏 113 度,但體感溫度卻高達 126 度。

然後天氣變得更熱了。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方法是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能夠講述關於當今塑造我們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有影響力的故事。


隨著氣溫飆升(週二達到 115 度的高峰),死亡人數也隨之飆升。

到本週末,又有 735 名受害者(主要是老年人和窮人)死於難以忍受的高溫和潮溼,使得 1995 年芝加哥熱浪成為美國曆史上最致命的氣候災難之一。

它造成的死亡人數是超級風暴桑迪(117 名受害者)和颶風哈維(107 名受害者)加起來的三倍。

1995 年,沒有人將熱浪描述為氣候災難。事實上,當時的市長理查德·M·戴利最初將其視為例行的夏季高溫,然後指責媒體誇大了這一事件。

根據紐約大學社會學家埃裡克·克林伯格的《熱浪:芝加哥災難的社會解剖》一書,戴利在對市政廳對不斷上升的死亡人數的緩慢反應的批評聲越來越大的情況下說:“天氣很熱。非常熱。但讓我們不要誇大其詞。”

該市的人力資源專員丹尼爾·阿爾瓦雷斯甚至將死亡率的激增描述為“人們因為忽視自己而死亡”。他後來道歉並表示該市將從錯誤中吸取教訓。

今天,芝加哥在應對極端高溫方面已成為其他城市的典範,部分原因在於其準備協議、對急救人員的特殊培訓以及對弱勢群體的外展服務。

這不是一蹴而就的。

在 1995 年災難發生四年後,1999 年 7 月 20 日至 31 日,幾乎相同的極端高溫和潮溼籠罩了該市,根據庫克縣的記錄,導致 114 人死亡。芝加哥市仍然沒有將高溫與氣候聯絡起來。

芝加哥環境法律與政策中心執行主任霍華德·勒納說:“情況最糟糕的是在城市中工業化程度較高的老舊社群,那裡的許多房屋和企業通風不良,屋頂是黑色的。而且,在老舊建築與工業設施混合的地方(就像我們城市南部地區一樣),它們往往被炎熱的瀝青包圍。”

伊利諾伊州香檳市中西部區域氣候中心在 2001 年進行的一項分析中指出了 1995 年和 1999 年熱浪期間“氣候學的複雜性”。在這份長達 16 頁的報告中,沒有出現“氣候變化”這個詞。

伊利諾伊州埃文斯頓西北大學助理教授兼該大學氣候變化研究小組主任丹尼爾·霍頓說,芝加哥市也未能理解氣溫上升與令人窒息的溼度(氣象學家稱之為“熱穹”)相結合是如何一顆定時炸彈,隨時可能爆發。

霍頓說:“對於居住在城市熱島中的人們來說,這簡直太危險了。那裡根本沒有通風,這會導致不適宜人類居住的條件。氣候變化將使這些條件更加惡劣。”

也許它已經是這樣了。自 20 世紀 50 年代以來,夏季白天和夜間高溫都呈上升趨勢,儘管它們的上升速度沒有某些美國主要城市那麼快。

氣候學研究表明,到 2100 年,芝加哥將變暖 5 至 9 度,根據芝加哥大都會規劃局編制的資料,一些預測介於 9 至 13 度之間。

在夏季高峰期,芝加哥可以從舒適變為悶熱。這種變化部分是由於其在寒冷的密歇根湖畔獨特的地理位置,那裡的風可以在一天內使城市涼爽,而在第二天則會剝奪其緩解的機會。強勁的湖風可以在海濱與內陸 10 英里的社群之間造成 20 度的溫差。

這座城市還容易出現極端的夏季溼度,露點有時會飆升至 70 多度,這完全在預報員稱之為“痛苦指數”的範圍內。在 1999 年的熱浪期間,芝加哥在 7 月 30 日創下了 83 度露點的歷史最高溼度紀錄。

芝加哥氣候行動計劃(現已實施 12 年)估計,該市 90 度以上的日子可能會從每年的 15 天增加到 35 到 56 天。在高溫室氣體排放情景下,這幾乎是四倍的增長。

該計劃稱:“本世紀末芝加哥的夏天可能會感覺像今天的阿拉巴馬州莫比爾。”

贏得戰鬥,輸掉戰爭

芝加哥市並沒有停滯不前。自 21 世紀初以來,它一直致力於成為城市高溫適應和韌性的領導者。一位城市女發言人表示,應急管理官員對危險的夏季高溫“非常積極主動”。

當預報熱指數在單日超過 110 度或在連續幾天內超過 105 度時,該市會啟動極端高溫應急響應計劃。 除其他事項外,該計劃要求開放六個降溫中心和 50 輛降溫巴士,以及對無家可歸者、老年人和殘疾居民進行例行的健康檢查。

但是,在一個大城市適應極端高溫是一項永無止境的任務。

在過去 10 年中的 8 年裡,芝加哥的每日夏季最高氣溫均達到 95 度或更高。2012 年,該市迎來了有史以來最熱的獨立日,氣溫達到 102 度。7 月 5 日和 6 日天氣變得更熱,標誌著該市歷史上連續 100 度以上天數最多的一次。

上個月,該市經歷了 6 天 90 度或更高的天氣,包括 6 月 2 日的 94 度高溫。這比當天平均氣溫高出 18 度。

7 月也處於類似的破紀錄軌跡中。前 10 天中有 7 天氣溫達到 90 度或以上,包括上週連續 4 天達到 92 到 94 度之間。這比歷史平均氣溫高出 8 度。

汗流浹背的日子和不眠之夜的激增正在挑戰密歇根湖是“大自然空調”的長期真理。

湖風:富人的慰藉

非營利組織文藝復興協作組織創始人兼執行董事帕特里夏·艾布拉姆斯說:“它是的時候是,不是的時候就不是。該組織為芝加哥布朗茲維爾社群的無家可歸者和低收入人群提供住所、住房和其他社會服務。它來了,人們盡其所能。我們與它共存,然後我們繼續前進。”

生活在高溫中,並死於高溫,這種情況在低收入社群和有色人種社群中尤為嚴重。

它們遠離涼爽的湖岸,那裡的高檔高層建築佔據主導地位。在較貧困的社群,降溫中心、消防栓和戲水池仍然是白天,特別是老年人和青少年的主要降溫來源。

但是,這些解決方案並沒有解決在受困社群中夏季高溫帶來的更令人不安的情況。

例如,2012 年的獨立日熱浪恰逢芝加哥發生 20 多起槍擊事件和三起與槍支相關的死亡事件。2018 年的一次高溫事件恰逢 11 起槍擊死亡事件和 60 多人受傷。

社會學家發現,當時和現在一樣,城市內陸社群承受高溫的方式與富裕社群不同。2018 年對芝加哥犯罪資料進行的研究發現,“攻擊性犯罪對溫度的強烈依賴性,其中高於正常水平的溫度(尤其是在 6 月和 7 月)與攻擊性犯罪的急劇增加有關。”

根據 Abt Associates 和哈佛大學環境經濟學專案的經濟學家馬修·蘭森在 2014 年進行的研究,預計在氣候變暖的情況下,這種趨勢將會加劇。

而且不僅僅是暴力犯罪。

文藝復興協作組織的艾布拉姆斯在 1995 年熱浪發生前三年從阿拉巴馬州農村搬到芝加哥。她是她南部地區中少數幾個家中裝有空調的幸運兒之一。隨著高溫變得越來越可怕,她看到街對面一所高中被盜了十幾個窗式空調。

她在電話採訪中說:“我認為貧困狀況沒有太大改變。可能與 1995 年相比是不同的人,但他們的經濟狀況沒有什麼不同。”

此外,她補充說,許多低收入人群即使在極端高溫事件期間也不會離開家,因為他們擔心自己的家會被盜或以其他方式損壞。COVID-19 使說服人們使用降溫中心變得更加困難。

“有些人會去有空調的親戚家待一段時間。另一些人知道他們應該去避難所或降溫中心,但他們就是不去。他們不想考慮自己的生命處於危險之中,直到為時已晚。”

西北大學的氣候科學家霍頓說:“我可以有把握地猜測,弱勢群體將比富裕人群受到這些事件的更大影響。僅僅是負擔得起一臺空調或一個電風扇,對許多人來說都是一種奢侈。”

變暖。空氣汙染。死亡

專家們還對極端高溫以及來自車輛、工業和發電廠的持續空氣汙染相關的死亡率上升表示擔憂。這三者是相互關聯的。

像芝加哥這樣的大城市已經在努力維持地面臭氧和顆粒物等標準空氣汙染物的健康標準。那就是霧霾。

“我們大部分非常糟糕的空氣質量都發生在夏季,恰好在我們看到這些導致潮溼空氣團在我們上方滯留數天的熱事件發生時,”ELPC的利爾納說。

霍頓補充說:“當你面臨人體無法忍受的高溫,以及人體無法呼吸的空氣時,這就會變成一種雙重打擊。”

到目前為止,這些情況還沒有像 25 年前那樣以同樣悲慘的方式碰撞在一起。

霍頓說:“趨勢線都表明熱浪正在變得更加頻繁,相對溼度正在上升。最終,這些情況會同時出現。到那時,我們就會看到我們取得了多大的進步。”

經E&E News許可,轉載自Climatewire。E&E在www.eenews.net提供每日重要的能源和環境新聞報道。

Daniel Cusick covers climate change adaptation and resilience. He joined E&E News in 2003 and has filed news stories from South Florida to Northern Minnesota. He has reported from more than a half dozen hurricane recovery zones and documented climate change impacts, resilience and energy transitions in East Africa. He lives in Minneapolis.

More by Daniel Cusick

E&E News provides essential energy and environment news for professionals.

More by E&E News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