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前,1986年4月26日凌晨1點24分,烏克蘭切爾諾貝利核電站4號機組的爆炸掀開了頂蓋和屋頂,將放射性物質噴射到大氣中,當時烏克蘭還屬於前蘇聯。在接下來的一週內,反應堆堆芯內熊熊燃燒的大火推動著放射性物質向四面八方擴散。最終,3110平方公里的區域被銫137汙染,達到需要疏散的程度。
表面上看,人們很容易得出結論,切爾諾貝利災難引發的恐慌使公眾反對核能——這種反對是如此強烈,以至於即使在三十年後的今天,人們仍然嚴重懷疑核能是否會成為威脅氣候的化石燃料的主要替代品。在切爾諾貝利事故發生前的15年裡,平均每年約有20座新的核電反應堆投入使用。事故發生五年後,平均每年降至四座。
但完整的故事更為複雜。切爾諾貝利事件對人們的影響雖然重大,但並非毀滅性的。據估計,在疏散區以外,輻射將在80年內導致歐洲各地數萬人患上癌症。這聽起來可能是一個很大的數字,但這在很大程度上是對背景癌症發病率的難以察覺的增加。一個例外是甲狀腺癌,它是由於攝入放射性碘化物引起的:在白俄羅斯、俄羅斯和烏克蘭受影響最嚴重的地區,已經出現了明顯的流行病——幸運的是,只有1%到2%是致命的。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儘管切爾諾貝利事件和2011年日本福島第一核電站災難預計會導致癌症死亡,但按每單位發電量平均死亡人數計算,核電似乎仍然比煤炭更安全。根據美國國家研究委員會2010年的一項研究,如果美國當時的104座核反應堆在2005年被燃煤電廠取代,空氣汙染的加劇將每年導致數千人過早死亡。
然而,人們也往往更擔心輻射的長期影響,而不是空氣汙染的影響。對切爾諾貝利事件發生20年後烏克蘭人口的心理健康狀況進行的一項調查發現,相當於一年自然背景輻射額外劑量的輻射與生活滿意度降低、精神障礙診斷增加和主觀預期壽命縮短有關。
這種擔憂促成了切爾諾貝利事件後新工廠建設的下降,但還有其他原因。其中之一是,發達國家電力消費的增長在大約同一時間顯著放緩,因為電價停止下跌。1974年,美國原子能委員會預測,到2016年,美國將需要相當於3000座大型核電反應堆。今天,只需要500座這樣的電廠就可以產生與我們平均消耗的電力一樣多的電力——儘管在用電高峰期需要更多的容量。
另一個因素是,與1950年代擁護者聲稱的核電將“便宜到無需計量”相反,核電實際上非常昂貴。燃料成本很低,但建設成本卻非常高,尤其是在北美和歐洲——每個反應堆60億美元至120億美元。這種費用部分是由於更嚴格的安全標準造成的,但也因為建造的工廠越來越少,有資格建造它們的建築工人也越來越少,導致糾正錯誤需要耗費大量時間的施工延誤。核電的未來現在主要掌握在中國手中。2008年開始建設的核電反應堆中,約有一半位於中國,中國的核工業正開始在其他國家提出專案。然而,中國的建設速度仍然遠低於1970年代美國和西歐的建設速度,而且世界電力消耗速度是當時的3倍。國際能源機構預測,到2040年,核電在中國發電量中所佔的份額僅將增長到10%。
因此,為了將人類能源使用從化石燃料轉移出去,核電已成為一個有幫助但相對邊緣的角色。切爾諾貝利事件損害了核電的前景,但這並不是該技術衰落的唯一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