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 透過購買訂閱,您將有助於確保未來能夠繼續提供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報道。
1974年,考古學家在中國臨潼發現了數千人的龐大軍隊。 士兵由兵馬俑製成,是第一位中國皇帝秦始皇陵墓的一部分。 迄今為止,已出土了1500多件真人大小的武士俑。 但是,一旦這些俑從坑中取出,它們的顏料就會褪色——這是已有的穩定方法未能解決的問題。 現在,發表在最新一期期刊《應用化學國際版》上的一種新穎技術可能有助於士兵保持其顏色。
慕尼黑大學的海因茨·朗哈爾斯解釋說:“漆層底漆在儲存過程中發生了變化。” “一旦相對溼度低於 84%,地基就會開裂、鬆動、卷在一起並脫落。” 朗哈爾斯和他的同事使用一種常用於生產塑膠的普通化學物質開發了新的保護處理方法。 他們用甲基丙烯酸羥乙酯 (HEMA) 處理出土的兵馬俑碎片,HEMA 是水溶性的,可以滲透到潮溼的表面(這些俑在潮溼的土壤中存放了 2000 年)。 當這些碎片隨後暴露於穿透上覆漆層但不穿透兵馬俑本身的輻射時,HEMA 分子結合形成長鏈聚合物,這一過程稱為固化。 聚合物化合物是穩定的,不會影響顏料。 朗哈爾斯還指出,“反應被表面周圍空氣中的氧氣阻止,防止其變得有光澤,否則會嚴重破壞陶俑的自然外觀。”
在臨潼,新的發掘工作不斷出土更多的考古珍寶。 研究人員指出,他們的方法還有許多細節需要完善,但到目前為止的成功表明,它可能很快就會成為兵馬俑保護的首選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