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中風發生時,大腦的血液流動中斷,腦細胞因缺氧而飢餓。後遺症包括肌肉無力和感覺改變。在許多情況下,中風也會影響患者的思考或資訊處理方式。
快速識別中風的影響有助於醫生根據患者的需求制定康復計劃。目前,結構性神經影像學和神經心理學測試評估認知損傷,但這需要時間,並且需要患者的參與和配合。
現在,由上海第二軍醫大學的王偉忠和畢曉穎領導的一個團隊分析了中風後的代謝變化。研究人員特別感興趣的是識別與中風後認知障礙相關的變化。畢曉穎解釋說,這些變化可能是由中風引起的“炎症、神經毒性或氧化應激”造成的。
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該團隊使用配對的超高效液相色譜和Q-TOF質譜來研究來自對照組、中風後認知障礙組和中風後非認知障礙組患者的血清樣本。對資料集進行多元資料分析突出了各組不同的代謝譜,並識別了廣泛的代謝變化。
為了建立一個實用的測試,該團隊隨後使用迴歸模型將代謝物減少到三個易於檢查的代謝物:谷氨醯胺——一種氨基酸;犬尿氨酸——一種色氨酸的代謝物;以及溶血磷脂醯膽鹼(18:2)——一種溶血磷脂。這些生物標誌物可以快速識別中風後的認知障礙,而無需患者積極參與測試。
美國伊士曼化學公司的神經分析化學專家彭嵩表示,這項研究標誌著臨床代謝組學時代的到來。“這一發現為更好地理解分子機制,最終實現更有效的治療鋪平了道路,”他補充道。
本文經化學世界許可轉載。這篇文章最初於2015年11月2日首次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