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稅收……有何不同?

科學家發現,繳稅和慈善捐款涉及相似的大腦區域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向慈善機構捐出一筆錢會讓你感覺內心良好嗎?那麼繳稅呢?根據一項新的研究,無論人們如何資助公共利益,他們的大腦活動相似,並且都感到回報。

俄勒岡大學的研究人員著手確定人們捐款給慈善機構的動機。他們在本週發表在《科學》雜誌上的研究結果顯示:人們出於“純粹的利他主義”——看到他人福祉改善的快樂——以及因做好事而感到的“溫暖的光芒”而捐款。

他們的研究讓受試者玩一個遊戲,在遊戲中,他們被迫向一個虛構的施粥處捐款,實驗人員將其等同於支付“稅收”,儘管在現實生活中,納稅人很少看到他們的稅款直接用於善舉。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關於當今塑造我們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強制“繳稅”的條件與參與者自願決定是否以及捐多少給施粥處的情況交替進行。此外,受試者還收到了一筆被研究人員稱為“報酬”的“現金”,這與捐款決定無關。

科學家使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來監測參與者在遊戲過程中的大腦活動。

掃描顯示,當參與者在遊戲中收到“錢”時,大腦中與接受獎勵有關的伏隔核區域的活動增加——這是一個已確定的發現。當人們自願捐出“錢”時,活動也增加了,這表明他們因幫助他人的決定而感到“溫暖的光芒”。但科學家們驚訝地發現,當他們在“繳稅”條件下被迫向慈善機構捐款時,同一大腦區域的活動也增強了。

“它支援了人們捐款的一個原因:為了共同利益,”該研究的共同作者,認知心理學家烏爾裡希·邁爾說。然而,相似的大腦活動反駁了大多數經濟理論,這些理論基於人們幾乎總是出於自身利益而非關心他人福祉的觀點。

事實上,在一些受試者中,當他們被迫捐款時,大腦活動比他們收到“報酬”時更多。研究人員將這些受試者標記為“利他主義者”,並將他們與“利己主義者”進行比較,後者的大腦在收到金錢獎勵時更活躍。

根據研究合著者,經濟學家威廉·哈博(William Harbaugh)的說法,研究人員可以根據參與者的大腦啟用模式預測他們是否會自願向施粥處捐款。

“這篇論文的明確創新之處在於:根據[大腦]啟用來預測行為,”斯坦福大學研究大腦成像經濟理論的教授布萊恩·克努森說,但他沒有參與這項研究。

研究人員表示,即使在“繳稅”條件下,人們也會有獎勵感,這一發現可能對評估稅收政策有用。但研究人員承認,支付盲目稅收(間接資助服務)與直接看到受益的稅收之間存在差異。“我們表明,人們喜歡支付給食品銀行的稅收,”哈博說。“但如果稅收不公平,又會怎樣呢?”

為了避免你認為這是人類善良的證據,請注意:當受試者捐款而不是被徵稅時,他們捐款的數額比被迫向施粥處捐款的人少了3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