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的性教育是有效的。多年的研究表明,它比僅強調禁慾的方法在預防青少年懷孕方面更有效。事實上,僅強調禁慾的計劃實際上可能增加意外懷孕,並可能導致有害的羞辱和性別歧視態度。
然而,禁慾,或“性風險規避”計劃在美國仍然存在。為什麼? 最終,許多人認為青少年不應該發生性行為。他們推斷,如果青少年只是禁慾,意外懷孕和性傳播疾病將不再是一個問題。相比之下,全面的性教育的前提是,一些年輕人確實會發生性行為,因此幫助他們瞭解如何避免不良後果是值得的。然而,對於堅定的禁慾主義倡導者來說,這種方法在道德上是錯誤的。
考慮到許多人對這個話題抱有根深蒂固的道德信念,很容易認為關於性教育的辯論註定會陷入僵局,一方想要禁止它,另一方想要推廣它。這只是政策制定者面臨艱難選擇的幾個主題之一:禁止或阻止一項潛在的有害活動,還是允許其繼續進行,同時減輕危害。減輕危害的選項包括針頭交換計劃,該計劃幫助靜脈吸毒者降低感染血源性疾病的風險。另一個例子是強制性槍支購買等待期,這允許人們擁有槍支,但也減少了兇殺案。
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今天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這些減少危害的策略通常是有效的,但它們可能不受歡迎。這是因為諸如性行為、吸毒和槍支所有權等問題涉及高度道德化的觀點。研究表明,當人們對某種行為感到道德憤怒時,他們更傾向於支援旨在完全停止該活動的政策,而不是使其更安全的政策。
但我們的研究表明,並非所有道德憤怒的表達都是相同的。透過一系列涉及調查 1000 多名美國人的研究,我們發現,在某些情況下,人們的道德反對基於行動造成的危害。在這些情況下,如果你能找到使某項活動更安全的方法,你也可以讓它在道德上更可接受。
在我們最初的兩項研究中,我們詢問了人們關於我們知道許多人強烈反對的話題:吸菸、高風險性行為和槍支所有權。重要的是,所有這些話題都可能引發道德異議,但這些觀點並非與特定的政治意識形態相關聯。我們首先詢問參與者關於減少每種行為危害的政策,然後詢問他們對這些相同行為的道德判斷。
我們收到了廣泛的回覆。我們發現了完全支援這些行為的人,以及強烈反對的人。總的來說,人們在道德上越反對某件事,他們就越不支援相關的減 harm 政策。例如,人們越強烈反對從事高風險性行為,他們就越不支援提供預防 HIV 藥物的舉措。
但我們想深入挖掘。研究道德心理學的研究人員發現,道德判斷通常與危害有關。換句話說,我們可能會判斷某件事在道德上是錯誤的,因為它是有害的。因此,我們想知道為什麼減少危害的政策在有強烈道德反應的人中不受歡迎——減少危害難道不是一件好事嗎?
在第三項研究中,我們評估了一批新的人,並再次詢問他們是否會支援與這三個挑釁性問題相關的減 harm 策略。然後我們再次詢問他們對每種行為的反對程度。我們還要求參與者評價他們認為某些問題有多有害、有威脅或危險,以及該活動可能造成多少痛苦。
這次我們感到驚訝。我們發現,對於槍支所有權和高風險性行為,人們認為這種行為越有害,他們就越支援減 harm 政策。換句話說,我們的資料呈現出一個悖論:錯誤性和有害性通常是相關的,但我們發現,將某件事視為錯誤與反對減 harm 政策有關,而將某件事視為有害與支援此類政策有關。
為了進一步探索有害性和錯誤性之間的這種關係,我們設計了第四項研究,其中包括諸如“如果與高風險性行為無關,它會是錯誤的嗎?”和“如果與槍支所有權無關,它會是錯誤的嗎?”之類的假設性問題。結果表明,存在兩種不同的道德反應。有些人對該活動表現出強烈的道德反對,即使它無害。對他們來說,問題是非黑即白的:這種行為是錯誤的。他們越強烈地認為這種行為在道德上是錯誤的,他們就越不支援減 harm 政策。
然而,另一些人的道德反應根植於該活動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對於這些人來說,這種行為是錯誤的,但如果以某種方式無害,則可能變得完全可以接受。儘管他們對該活動有道德異議,但他們可以支援減 harm 政策。
我們的工作表明,並非所有道德判斷都是相同的。如果我們想相互理解或說服他人考慮減少危害的方法,我們需要關注是什麼驅動了人們的道德判斷。這種洞察力對於想要實施減 harm 策略的政策制定者來說很有價值。對於那些可能擔心某些對話在道德上過於敏感而無法進行建設性甚至愉快的對話的人來說,這也很有希望。我們的研究結果表明,有人可能對某種行為有強烈的道德反對,但仍然願意接受允許某種形式的活動繼續進行的策略。換句話說,僅僅因為人們對某種行為懷有道德反對,並不一定意味著他們在政策方面的思考是僵化或不妥協的。
最後,我們的工作暗示了討論這些道德敏感話題的起點。當我們詢問我們研究中的一些人,他們是否對那些參與我們提出的潛在有害行為的人感到同情時,我們發現,表達了一些同情心的人也表現出對減 harm 政策的更大支援。也許,如果我們能從考慮那些受苦的人開始,可能會有一條新的道路來推動改善和拯救生命的政策。
您是專門研究神經科學、認知科學或心理學的科學家嗎?您是否讀過最近發表的同行評議論文,並想為“心靈 Matters”撰寫文章?請將建議傳送給大眾科學的“心靈 Matters”編輯黛西·尤哈斯,郵箱為pitchmindmatters@gmail.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