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DAVID AGUILAR,哈佛-史密森天體物理中心 |
一項新的研究表明,科學家們已經發現了一些恆星變暗並看似暫時消失的原因。根據一份即將發表在4月1日出版的《天體物理學雜誌》上的報告,吸光化學物質在這些所謂的米拉變星的大氣層中形成,導致它們變暗至其最大亮度的千分之一,並暫時從視野中消失。
許多恆星由於脈動而使其亮度發生小幅變化——就像心臟跳動一樣——這導致恆星交替收縮(變熱)和膨脹(變冷)。然而,這種脈動只能解釋高達50倍的亮度變化,僅為米拉變星所顯示亮度變化的一小部分。事實上,這些恆星發出的可見光非常少,以至於在人眼中看起來好像消失了。
支援科學新聞業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業: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這些故事是關於塑造我們今天世界的發現和想法。
為了解釋這些正在消失的恆星,天文學家在1933年首次假設吸光金屬氧化物可能在其周圍大氣層中形成。但由於當時可用的計算能力有限,他們無法證實他們的說法。現在,哈佛-史密森天體物理中心的馬克·裡德和約書亞·戈德斯通已經證實,二氧化鈦——一種常用在防曬霜中的化學物質——在這些恆星的大氣層中形成,從而增加了其不透明度。結果,來自恆星最內部(也是最熱)區域的光被吸收,只有來自較冷外部層面的光線到達地球上的觀測者。(右側的影像代表藝術家對米拉變星在其最大亮度(頂部)和最小亮度(底部)時的構想。)裡德說:“這種變暗就像把一排體育場燈換成一盞小夜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