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穴魚青春期意味著在奇怪的地方長出味蕾

洞穴魚在頭部和下巴下方長出味蕾——即使在人類中,味覺細胞也會在真正意想不到的位置生長

A silvery fish with no eye on a dark background

盲穴脂鯉在頭部發育出味蕾。

Hanjo Hellmann/Alamy Stock Photo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在墨西哥東部的地下洞穴和溪流中,一種盲魚經歷著奇特的青春期:當它們接近成熟時,味蕾開始在下巴下方和頭部上方萌芽,並向背部蔓延。

辛辛那提大學的進化遺傳學家、最近一項關於洞穴魚研究的合著者喬什·格羅斯說:“這是味覺感覺系統相當狂野的放大。”發表在《自然通訊-生物學》雜誌上。格羅斯和他的團隊發現,新的味蕾在魚類從食用幼蟲甲殼類動物過渡到狼吞虎嚥地吃掉成年主食——蝙蝠糞便時開始綻放。格羅斯說,嘴巴外面的味蕾可能有助於魚類在完全黑暗、“食物匱乏”的洞穴中探測蝙蝠糞便。

遊走的味蕾在其他地方也並非聞所未聞,尤其是在其他魚類中。一些雀鯛在它們的鰭上培養味蕾,而溝鯰則在它們的中部有味蕾。正如它可能看起來很陌生一樣,人類身體內的許多細胞也能品嚐味道。它們只是不像味蕾那樣與您的大腦分享味道。


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講述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洛拉·班科娃是一位哈佛醫學院的呼吸生物學家,她研究簇狀細胞,這是一種散佈在人體粘膜組織(如鼻孔、喉嚨和腸道內壁)中的細胞型別。這些“快速反應者”細胞會在檢測到外部威脅時觸發免疫系統,其中許多細胞依賴於內建的味覺受體(與味蕾細胞上的受體相同)來做到這一點。班科娃指出,許多潛在的有害細菌透過稱為內酯的訊號化學物質進行通訊——這些物質也恰好啟用對苦味敏感的味覺受體,從而引發簇狀細胞的免疫反應。事實證明,即使是環境過敏也可能與味道有關:塵蟎和幾種黴菌物種也會觸發簇狀細胞的味覺受體,班科娃說。

班科娃說:“從進化角度來看,味覺受體[已經移動到]身體各處,以保護我們免受吸入的空氣以及透過孔口獲得的所有攻擊。” “它們存在於內耳、尿道以及任何可能進入您身體的地方。”

這種“額外的”味覺受體不僅僅是門口的保鏢——它們還為我們的內部系統進行味覺測試。甜味受體有助於調節胰腺中的胰島素產生,並確保大腦中的神經元有足夠的葡萄糖。腸道中的甜味、苦味和鮮味受體調節消化。

格羅斯說,蝙蝠糞便啟用盲穴魚的哪些味覺受體仍然是個謎。“如果它是果蝠,可能有一些糖分含量,如果它是食肉蝙蝠,可能有一些蛋白質含量,”他說。到目前為止,只有洞穴魚報名品嚐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