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西伯利亞巨坑的成因或已找到

這些巨坑很可能是一種由永久凍土或冰層融化形成的sinkhole(塌陷坑),最有可能由於地下空間積聚的天然氣噴發所致。

西伯利亞北部三個神秘的巨大坑洞引發了關於這些隕石坑起源的諸多理論,但科學家們已經提出了一些具體的解釋。

《西伯利亞時報》報道,7月中旬,馴鹿牧民在亞馬爾半島上偶然發現了一個直徑約260英尺(80米)的隕石坑,亞馬爾半島的名字意為“世界末日”。此後,又報告發現了兩個新的裂口——塔茲地區一個50英尺(15米)的隕石坑和泰梅爾半島一個200至330英尺(60至100米)的隕石坑。

既不是外星人,也不是隕石造成了這些奇怪的空洞,正如一些人猜測的那樣,但真正的解釋可能仍然令人興奮。俄羅斯科學家已經展開調查以瞭解更多資訊。[多麼怪異!十大未解之謎]


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觀點的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直升機拍攝的第一洞穴的影片片段顯示,它周圍環繞著一堆看起來像是從洞中丟擲的鬆散泥土。

阿拉斯加大學費爾班克斯分校研究永久凍土的地球物理學家弗拉基米爾·羅曼諾夫斯基說:“我個人認為這是某種型別的sinkhole(塌陷坑)。” sinkhole(塌陷坑)是由於水無法排走而在地面形成的坑洞。

羅曼諾夫斯基說,水可能來自融化的永久凍土或冰層,他曾與調查該地點的俄羅斯科學家交談過。但他告訴《生命科學》雜誌,與大多數吸入塌陷物質的sinkhole(塌陷坑)不同,“這個實際上是噴發出來的”。他補充說:“這甚至不在[科學]文獻中。我們正在處理的事情非常新。”

早期,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大學的極地科學家克里斯·福格威爾認為,第一個洞穴是由冰丘的坍塌造成的,冰丘是一種大型的、覆蓋著泥土的冰丘,通常在北極和亞北極地區形成。

 

同樣在阿拉斯加大學費爾班克斯分校的環境科學家 Kenji Yoshikawa 表示,他也認為排水、塌陷的冰丘池塘是亞馬爾半島坑洞最可能的解釋。在阿拉斯加,類似的冰丘存在於蘇厄德半島北部和努伊克蘇特市附近。

但羅曼諾夫斯基說,這個洞穴看起來不像典型的塌陷冰丘;這種地貌通常由較大的土堆形成,這些土堆會在數十年內緩慢塌陷,所有物質都落入內部。

羅曼諾夫斯基說,從亞馬爾隕石坑的照片來看,“很明顯,有些物質是從洞中噴射出來的”。他訪問該地點的俄羅斯同事告訴他,洞穴邊緣周圍堆積的泥土高度超過 3 英尺(1 米)。

隕石坑的形成可能以類似於sinkhole(塌陷坑)的方式開始,即水(在這種情況下,融化的冰或永久凍土)聚集在地下空腔中,羅曼諾夫斯基說。但與空腔頂部塌陷不同,發生了一些不同的情況。壓力積聚,可能來自天然氣(甲烷),最終噴出泥漿,地面下沉。俄羅斯亞北極科學研究中心的科學家安娜·庫爾恰託娃向《西伯利亞時報》提出了類似的觀察。

Yoshikawa 說,隕石坑邊緣的照片顯示一些植被看起來並非新生,這表明該洞穴可能已有數年曆史。羅曼諾夫斯基說,它可能更近,但調查人員需要檢視存檔的高解析度衛星影像,以準確確定隕石坑出現的時間。

還有許多其他問題仍然存在:如果sinkhole(塌陷坑)噴發了物質,為什麼洞穴的邊界如此圓潤均勻?是否有足夠的天然氣來助長如此規模的噴發,這些天然氣又來自哪裡?

羅曼諾夫斯基說,西伯利亞的這一地區蘊藏著深層氣田,並且還包含許多小湖泊,這些小湖泊形成於 4,000 至 10,000 年前氣候變暖時。也許這些奇怪的洞穴是以與sinkhole(塌陷坑)相同的方式形成的,但後來擴大了。

天然氣穹丘也存在於美國,位於阿拉斯加北坡自治市鎮薩加瓦尼爾克托克河以東。

羅曼諾夫斯基說,永久凍土sinkhole(塌陷坑)的發展可能是全球變暖的一個跡象。“如果是這樣,我們可能會看到這種情況現在更頻繁地發生。”


版權所有 2014 LiveScience,TechMediaNetwork 公司。保留所有權利。未經授權,不得釋出、廣播、改寫或重新分發本材料。

Tanya Lewis is a senior editor covering health and medicine at 大眾科學. She writes and edits stories for the website and print magazine on topics ranging from COVID to organ transplants. She also appears on 大眾科學's podcast Science, Quickly and writes 大眾科學's weekly Health & Biology newsletter. She has held a number of positions over her eight years at 大眾科學, including health editor, assistant news editor and associate editor at 大眾科學 Mind. Previously, she has written for outlets that include Insider, Wired, Science News, and others. She has a degree in biomedical engineering from Brown University and one in science communication from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ta Cruz. Follow her on Bluesky @tanyalewis.bsky.social

More by Tanya Lewis

LiveScience is one of the biggest and most trusted popular science websites operating today, reporting on the latest discoveries, groundbreaking research and fascinating breakthroughs that impact you and the wider world.

More by LiveScience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