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勒比島國在氣候變化談判中引用美國報告

聯合國會議的部分目標是加強各國對氣候行動的承諾

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

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執行秘書帕特里夏·埃斯皮諾薩·坎特拉諾(左中)和聯合國秘書長安東尼奧·古特雷斯(右中)在德國波恩。

一份美國報告被提交給一個關於全球對抗氣候變化進展的會議——但它不是由美國提交的。

一個由聖露西亞領導的加勒比島國集團提交了2017年美國國家氣候評估特別報告——該報告在特朗普政府領導下於11月釋出——作為其在週日關於《巴黎協定》進展和雄心的對話之前的提交材料之一。這是一個旨在鼓勵各國在2020年之前提高其巴黎承諾的雄心的論壇。

“美國的氣候與不斷變化的全球氣候密切相關,”該報告的執行摘要開頭寫道。該摘要由美國全球變化辦公室在截止日期過後釋出。它是將於2018年完成的第四次國家氣候評估的一部分。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目前尚不清楚這些島嶼提交這份報告是否是在發表政治宣告。美國沒有在週日在德國波恩舉行的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UNFCCC)會談的初步塔拉諾阿對話討論之前提交任何材料。國務院證實美國將參加週日的會議。

因此,這些高度脆弱的島嶼可能希望透過提交該報告來諷刺特朗普政府退出《巴黎協定》以及缺乏對像他們這樣的高危國家的財政援助。但另一份提交材料指出了該報告中關於東南地區和加勒比地區的章節,其中詳細描述了海洋環流變化和其他影響帶來的威脅。

共有48個國家在週日的討論之前提交了材料,但許多國家是代表團體提交的。聖露西亞代表加勒比共同體(CARICOM),一個加勒比國家集團,而沙烏地阿拉伯領導了阿拉伯集團。總共有178個國家被代表,許多智庫、州和倡導團體的提交材料也包含在417份提交材料中。

週日的會議將包括政府和其他部門的相對較小的參與者群體之間的一系列閉門會議。會議將釋出一份報告,旨在為今年12月在波蘭舉行的部長和國家元首之間的另一次對話提供資訊。

談判的斐濟主席國以該島國的故事傳統命名了塔拉諾阿對話論壇,並將其重點放在三個問題上:“我們現在在哪裡?我們想去哪裡?我們如何到達那裡?”

我們現在在哪裡?

一些發展中國家利用這個問題來強調,發達國家排放二氧化碳的時間更長,數量也更大。

巴勒斯坦在2016年初成為《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的締約方,備受矚目,它向塔拉諾阿平臺提交了一份宣告,該宣告與沙烏地阿拉伯代表其他阿拉伯國家單獨提交的宣告相同。它將氣候變化的責任完全歸咎於1750年在英國開始的工業革命。

“評估過去排放量的研究得出結論,先進的工業化國家對當前的大部分排放以及隨之而來的不利影響負有責任,”它認為。

加勒比共同體指出,它舉行了一次關於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即將釋出的關於將升溫控制在1.5攝氏度的重要性的報告的會議——它表示,這一水平對其成員的生存至關重要。

衣索比亞代表最不發達國家集團指出,在過去十年中,極端天氣已在全球範圍內造成超過2億人流離失所。

與此同時,富裕國家利用這個問題來強調他們迄今為止在減排方面取得的進展,以及需要做得更多。例如,歐盟吹捧其在排放與經濟增長脫鉤方面的成功,並指出其在全球排放量中所佔份額在1990年至2012年間幾乎減半。

在非國家方面,倫敦政治經濟學院提交了一份宣告,指出全球最大的20個經濟體“有很大的改進空間”。研究人員表示,雖然現在世界上有1500項氣候法律,但“國家氣候立法與《巴黎協定》程序之間的聯絡仍然不足”。

非洲開發銀行指出,全球適應資金每年短缺280億美元,而私人部門對貧困國家和島嶼的興趣甚微。全球碳捕集與封存研究所和國際排放貿易協會分別吹捧了碳捕集與封存和排放交易。

我們想去哪裡?

中國在這些會談中經常扮演發展中國家的擁護者,它表示氣候程序的目標不僅應控制氣候變化,還應使民眾擺脫貧困。

中國認為,“全球氣候目標應該是公平的”,並補充說,至少在發展中國家,糧食安全、能源獲取和其他目標必須與控制升溫的需要相平衡。

殼牌石油公司是少數幾家在允許提交材料釋出的4月份截止日期前提交材料的公司之一,它吹捧其“天空”情景, “我們認為這是一種在技術上、工業上和經濟上可行的前進路線,符合將全球平均氣溫上升限制在比工業化前水平低2攝氏度以下的目標。”

我們如何到達那裡?

斐濟將於12月將該程序的主席職位移交給波蘭,其未來在塔拉諾阿對話中的領導作用尚不確定。

儘管如此,它還是利用其建立的平臺來宣傳其國內應對升溫的措施,並呼籲國際社會幫助其適應並將其部分人口遷移到地勢更高的地區,以應對海平面上升。

挪威的提交材料建議世界透過電氣化來實現交通運輸部門的脫碳,該部門目前佔全球排放量的23%。

它指出,“這種轉變應與能源系統的轉型聯絡起來。”

經 E&E 新聞許可轉載自 Climatewire。E&E 在www.eenews.net提供每日重要的能源和環境新聞報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