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昨天發表在線上期刊PLoS ONE上的新研究表明,2005年夏季和秋季異常溫暖的海洋溫度導致加勒比海珊瑚礁大規模死亡,這是有記錄以來最嚴重的一次。
該研究稱,那一年,加勒比海和墨西哥灣許多地點的珊瑚礁中,超過 80% 的珊瑚礁出現白化現象,超過 40% 的珊瑚礁死亡,並認為 2005 年的事件將對珊瑚礁的健康產生長期影響。
由 22 個國家的 65 位作者組成的團隊得出結論,隨著全球變暖的持續,此類事件也可能變得更加普遍。他們預測“在氣候變暖的情況下,熱帶海洋生態系統將面臨艱難的未來”。
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珊瑚礁觀測協調員、主要作者馬克·伊金表示,這篇新論文首次“全面分析了 2005 年加勒比海地區發生的事件”。
它還在 2005 年的事件與全球海洋溫度的總體上升之間建立了聯絡。
伊金在談到 2005 年白化事件的後果時說:“我們已經看到加勒比海地區發生的所有這些白化事件,我們認為我們知道熱應激會是什麼樣子。但這次的規模太可怕了,太大了。”
研究表明,2005 年事件期間珊瑚礁的熱應激高於科學家在之前 20 年記錄的任何一次,並且該地區的平均溫度是 150 多年來最溫暖的。
氣溫升高“餓死”珊瑚
分析指出,科學家首次記錄到荷屬安的列斯群島薩巴島的白化現象、墨西哥灣花園河岸國家海洋保護區的 массовое 白化現象以及維爾京群島國家公園的麋角珊瑚(一種受威脅物種)的白化現象。
當珊瑚排出通常生活在其堅硬骨骼內的微小藻類時,就會發生白化現象,這些藻類為珊瑚提供食物和鮮豔的顏色。海洋鹽度、營養徑流和其他汙染的變化會導致小規模白化,但科學家表示,像 2005 年加勒比海事件這樣的大規模白化是異常海洋溫暖的症狀。
這種白化現象並不總是意味著珊瑚的死亡,但倖存下來的珊瑚通常更虛弱,更容易感染疾病。
伊金說:“白化的珊瑚仍然活著。如果白化事件在短期內足夠溫和,它們可以恢復藻類。但當它們失去藻類時,它們正在捱餓。”
2005 年白化事件期間,佛羅里達礁島群發生的某種程度的恢復就是一個例子。卡特里娜、麗塔和威爾瑪等一系列颶風穿過該地區,幫助冷卻了水溫。儘管風暴經過礁島群時相對較弱,但它們帶來的風、雨和雲足以阻止那裡的白化現象。
但研究指出,珊瑚的長期前景似乎黯淡,因為珊瑚礁從大規模白化事件中恢復緩慢,而且這些事件正變得越來越頻繁。研究稱,現在加勒比海地區“每五年或更短時間”就會發生一次大規模白化現象。
這包括今年在全球範圍內蔓延的白化事件,影響了科威特、馬爾地夫、東南亞、菲律賓、中太平洋島嶼以及現在的加勒比海地區的珊瑚礁(氣候導報,11 月 10 日)。
經 Environment & Energy Publishing, LLC. 許可,轉載自 Climatewire。www.eenews.net, 202-628-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