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排放量沒有顯示出達到峰值的跡象

一份嚴峻的聯合國新報告稱,如果不大幅、快速地削減溫室氣體排放,全球氣溫將突破2攝氏度的臨界值

儘管近200個國家承諾應對氣候變化,但全球排放量預計將繼續攀升,推動氣溫上升,並有可能突破科學家所說的2攝氏度臨界值,這將導致生態和經濟發生劇烈變化。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今天釋出的第十次排放差距報告警告說,沒有任何跡象表明溫室氣體排放將在短期內達到頂峰。此前一天,世界氣象組織公佈了大氣中二氧化碳和其他溫室氣體的濃度創歷史新高。

環境署的報告稱:“摘要的調查結果令人沮喪。” “各國未能共同阻止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的增長,這意味著現在需要更深入、更快速的減排。”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方式是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幫助確保關於塑造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與此同時,世界氣象組織表示,2018年大氣中二氧化碳的平均濃度升至百萬分之407.8,超過了2017年的估計值百萬分之405.5。

環境署在日內瓦啟動的排放差距調查預測,未來的溫室氣體濃度將更高。

在該報告中,環境署讚揚了公眾對政府施加更大的壓力以應對氣候變化,但同時感嘆這還遠遠不夠。報告指出,過去十年,全球排放量每年增加約1.5%。這將導致到2100年氣溫升高近4攝氏度,“帶來廣泛且具有破壞性的氣候影響”。

環境署警告說,2030年預計的排放差距,即排放到大氣中的量與符合控制全球變暖水平的量之間的差異,是巨大的。

報告作者表示,以二氧化碳當量(GtCO2e)為單位衡量,2018年的排放量達到55.3 GtCO2e。到2030年,其排放量將增至符合將氣溫升高限制在1.5攝氏度範圍內的量的兩倍,這是基於世界各國向《巴黎協定》提交的約195項國家自主貢獻(NDCs)。

該報告稱:“到2030年,年度排放量需要比當前無條件國家自主貢獻所暗示的水平低15 GtCO2e,才能實現2°C的目標”,即比2018年總排放量低25%。環境署的作者表示,為了阻止氣溫上升超過1.5攝氏度(這是大多數氣候活動家和小島嶼發展中國家所偏愛的目標),世界需要在2030年之前將溫室氣體排放量減少32 GtCO2e。這比2018年的排放水平低55%。

該報告得出了另一個令人驚訝的結論:中國人均排放量正在上升到發達經濟體所經歷的水平。

報告指出:“顯然,中國現在的人均排放量與歐盟(EU)處於同一範圍,並且幾乎與日本的水平相似。”

執行摘要中呈現的資料顯示,中國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溫室氣體排放單一來源,其年度排放量幾乎是第二大來源美國排放量的兩倍。歐盟、印度和俄羅斯也是全球主要的排放國。然而,按人均計算,美國仍然是世界領先者。

但是,環境署的資料顯示,中國的人均排放量在2014-15年左右開始略微超過歐盟,並且今年差距進一步擴大。趨勢線表明,中國的人均排放量即將趕上日本的水平。

國際能源署認為,中國的煤炭消費量已接近峰值,但該國的排放量有望在其他來源的基礎上繼續上升。環境署認為,全球的情況也是如此。

環境署的報告稱:“在未來幾年內,沒有任何跡象表明溫室氣體排放量將達到峰值。” “每推遲一年達到峰值意味著將需要更深入、更快速的減排。”

環境署對各國政府在最近於紐約聯合國總部舉行的氣候行動峰會上宣佈的數十個淨零排放目標表示讚賞。但它指出,到目前為止,只有少數旨在實現這些目標的詳細計劃已提交給《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

環境署在芬蘭、挪威、丹麥、德國、荷蘭和瑞典的政府機構的幫助下編制了該報告。氣候工作基金會也做出了貢獻。此前,上週釋出了一份類似的報告,重點關注預計的化石燃料產量(氣候導線,11月20日)。

經E&E新聞許可轉載自氣候導線。E&E每天在www.eenews.net上提供重要的能源和環境新聞報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