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性隱鰓鯢通常是慈愛的父親,守護卵並搖晃它們以擺脫淤泥。但在一些受威脅的種群中,它們每年都在同類相食自己的全部幼崽,這進一步危及了這種脆弱的巨型蠑螈物種。
弗吉尼亞理工大學的生態學家比爾·霍普金斯說,東部隱鰓鯢曾經在美國東部和中部的至少 570 條溪流中游動。但這種崎嶇不平、眼睛像珠子一樣的兩棲動物的數量在最近幾十年裡急劇下降,現在只有大約 126 條溪流擁有健康的種群——而科學家們不知道原因。
為了解開這個謎團,霍普金斯的研究團隊在弗吉尼亞州西南部溪流中放置了數百個混凝土巢箱。八年來,他們窺探了 182 個巢穴,在繁殖季節每隔幾天檢查一次。在 60% 的巢穴中,沒有一個幼蟲存活下來,最常見的原因是整窩同類相食:雄性吞食了數百個卵。該團隊在《美國博物學家》雜誌上報告說,這些食人父親的肚子鼓脹,並且在被處理時有反芻卵的傾向。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講述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田納西大學查塔努加分校的行為生態學家霍普·克魯格說,研究人員對卵存活率隨時間變化的記錄“令人印象深刻”,她沒有參與這項研究。克魯格說,動物中同類相食後代的情況並不少見,她解釋說,父母可能會從食用一些他們懷疑無法存活的後代中獲得營養益處。在某些物種中,極度飢餓的父母可能會在食物匱乏時期吃掉幼崽,指望以後再繁殖。克魯格說,隱鰓鯢環境的變化可能已將這種曾經有益的適應變成了有害的進化陷阱。
研究結果表明,蠑螈林地棲息地的森林砍伐可能是罪魁禍首。在森林上游覆蓋率低的地區,整窩同類相食的現象比覆蓋率較高的地區常見三倍。植被有助於防止河岸侵蝕,擋回充滿鹽分的淤泥,這些淤泥會改變水化學性質並填滿礫石之間的縫隙——隱鰓鯢幼蟲就生活在那裡。樹木還可以為溪流遮陰,保持水溫較低且富含氧氣。
同類相食並不是威脅隱鰓鯢種群的唯一人為死因;垂釣者有時會意外捕撈到成體,而充滿淤泥的棲息地本身也會傷害幼蟲。霍普金斯說,“這是一個已經存在數百萬年的物種”,它在消滅恐龍的滅絕事件中倖存下來。“而現在我們人類正在將其推向滅絕。”
霍普金斯說,恢復森林覆蓋率和在溪流周圍設定保護措施將需要數十年時間。在短期內,自然資源保護主義者可以透過飼養隱鰓鯢幼蟲進行放生並避免巢穴中的這種危險來保持數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