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地球:那些從未實現的阿波羅登月任務

隨著美國登月計劃的結束,最後三次阿波羅任務的計劃被取消,留下了未使用的硬體和對可能發生的事情的疑問

阿波羅11號登陸月球時,美國宇航局的計劃是繼續進行載人登月任務,直至阿波羅20號。但歷史的發展卻不同。最後三次任務,仍處於計劃階段,就被取消了。本應飛往月球的硬體最終成了博物館的展品。科學家和太空愛好者們只能思考阿波羅18號20號可能完成的成就。

1970年1月4日,在尼爾·阿姆斯特朗和巴茲·奧爾德林留下人類在月球上的第一個足跡不到六個月後,美國宇航局宣佈取消阿波羅20號任務。八個月後,該機構宣佈取消阿波羅19號以及原定於阿波羅15號的任務(阿波羅16號被重新編號為15號,從而使剩下的兩個任務編號為16號和17號)。

這三次探險,可能包括在哥白尼隕石坑或第谷隕石坑的著陸,由於多種原因被取消。國會和尼克松政府實施的更嚴格的預算是一個主要因素。美國宇航局的支出在20世紀60年代中期達到頂峰,當時其工作人員和承包商的總勞動力約為40萬人。1970年1月,勞動力已縮減至19萬人,並且美國宇航局正在公佈計劃,再裁減5萬個工作崗位。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但史密森尼國家航空航天博物館的高階策展人羅傑·勞紐斯說,取消任務“不僅僅是因為錢”,他指出土星5號火箭和其他硬體已經購買。他認為,一個關鍵的動機是美國宇航局的官員“不確定這筆錢是否花得值”。阿波羅11號之後,公眾對看到人類登上月球的興趣下降,而且1970年4月,阿波羅13號宇航員的機械事故威脅到他們的生命,這加劇了人們對登月任務風險的擔憂。

宇航員哈里森·施密特說,當時的美國宇航局管理人員已經非常保守,他原本被期望執行被取消的任務之一。“我認為他們對土星5號-阿波羅系統的信心遠不如駕駛和操作它們的人。” 施密特是一位地質學家,後來成為美國參議員,他改而乘坐阿波羅17號飛行,他的任務提前了,所以至少在計劃結束前能讓一位科學家探索月球

取消任務也反映了美國宇航局內部優先事項之間的競爭,軌道專案與月球計劃爭奪資金和硬體。削減阿波羅計劃的一個後果是釋放了一個重型土星5號火箭,於1973年發射了天空實驗室軌道空間站。太空梭的潛在開發——得到了總統特別工作組在1969年的認可——也開始轉移該機構的注意力。

阿波羅計劃對科學的益處並沒有確保政治和官僚的支援。休斯頓月球與行星研究所的高階科學家保羅·斯普迪斯說:“隨著計劃的進行,每次任務的科學成果都越來越豐富。” 但“每次任務都提供巨大的科學回報這一簡單的事實,並沒有給月球科學家以外的人留下深刻印象。”

這三次任務在它們本應飛行前的兩到三年被取消,因此關於它們的著陸地點、機組人員分配和其他特徵的計劃仍然不確定。與阿波羅15號17號類似,但目標是科學回報更高,但風險更大的著陸地點,它們很可能將會是美國宇航局所謂的“J”任務,包括在月球上停留三天並使用月球車擴大探索範圍。與早期的“H”任務相比,此類任務允許更廣泛的取樣。(阿波羅11號本身是一項“G”任務,主要側重於著陸和返回。)

在早期規劃中討論了各種可能的著陸地點。其中包括哥白尼、伽桑狄和第谷隕石坑,這些大型撞擊隕石坑包含在撞擊時被向上推起的中心峰,將來自月殼深處的物質帶到表面。此類隕石坑提供了太陽系早期歷史的記錄;地球上類似的記錄早已被板塊構造、侵蝕和其他過程所掩蓋。“月球,”施密特說,“是我們將最終獲得關於生命先驅實際形成時地球上存在何種環境的資訊的地方。”

對於阿波羅17號和被取消的任務,施密特敦促美國宇航局官員考慮一個特別雄心勃勃的目標:位於月球背面的齊奧爾科夫斯基隕石坑。“沒有任何阿波羅任務計劃在背面著陸,這是一個大得可怕的未開發區域,”施密特說。他的提議被認為過於昂貴和冒險,沒有取得任何進展。它要求在月球以外放置一顆通訊衛星,以維持與地球的無線電鏈路。

考慮的其他地點包括馬裡烏斯山、許癸努斯溝和施羅特谷,後者以其各種地質材料而聞名。雖然有些地區比其他地區更具科學吸引力,但“你降落在月球上的任何地方並明智地收集樣本都會很有價值,”退休的美國地質調查局地質學家唐·威爾姆斯說,他在阿波羅計劃期間是一個跨部門小組的成員,負責審查可能的著陸地點。威爾姆斯說,取消任務是“錯失良機”。“你擁有處於巔峰狀態的現有技術。所以這是一種浪費。”

在施密特看來,更大的錯誤是終止阿波羅計劃,而不僅僅是它的最後三個任務。“我們本不應該停止建造土星5號和阿波羅宇宙飛船,”施密特說。“自那以後發生的一切,包括空間站,都可以用那個技術基礎來完成。此外,你本可以繼續具備進入深空的能力,這種能力包括能夠轉移小行星,以防萬一它看起來可能會與地球發生碰撞。在短暫而輝煌的三四年裡,我們用土星5號做到了這一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