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提出了現代復原力科學中最有趣的問題之一:逆境對發展有益嗎?答案似乎是肯定的,這取決於壓力的時間和性質。但重要的是要注意,有益的是一個人對生活挑戰的適應性反應,而不是暴露於逆境本身。有益的反應被稱為鋼鐵效應、壓力疫苗接種和創傷後成長。
極端的剝奪或壓力顯然會造成持久的生活後果。然而,許多人在災難性事件發生後忍受、恢復並茁壯成長。少數人,如馬拉拉·優素福扎伊、斯蒂芬·霍金或奧普拉·溫弗瑞,甚至成名。是什麼讓他們與眾不同?
個人的復原力可以被視為在特定時間點適應逆境的能力。復原力不是天生的,也不是固定的。它會在人的一生中波動,並受複雜的適應過程的影響。許多這些保護系統會隨著經驗而改進,或者需要挑戰才能充分發揮其潛力。在生物學和環境層面上,我們抵抗感染和應對壓力的能力都受到經驗的影響。例如,我們為孩子接種疫苗以增強對危險病原體的免疫力。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當今塑造我們世界的發現和思想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同樣,接觸可控水平的心理壓力可以提高未來的適應能力。然而,重要的是要記住,過多的逆境會耗盡任何兒童或成人維持復原力所需的資源。心理學和神經生物學證據表明,長期或壓倒性的壓力會損害我們的身心。
復原力科學的一個令人興奮的前沿領域側重於基因、神經生物學、社會關係、文化和生活經驗在發展我們的適應能力方面的複雜相互作用。對童年早期逆境的研究記錄了其對基因表達、大腦發育和壓力反應系統校準的影響。科學家們還證明了良好養育的生物學效應以及針對照料以恢復正常壓力調節或增強復原力的干預措施的有效性。
隨著我們知識的增長,關於復原力的核心問題正在轉變。研究人員越來越多地詢問哪些型別的經歷對誰有害或有益,在什麼條件下以及何時——以及,相應地,什麼可以促進人類應對生活中不可避免的變遷的能力。
問題由羅威娜·孔透過電子郵件提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