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專利制度是一個普遍的目標。最近我們聽到,大型公司的龐大專利組合對小型發明家構成威脅,“專利流氓”的存在僅僅是為了起訴真正的公司,他們劫持了新想法的市場,鉅額訴訟證明美國的專利制度已經崩潰。
專利制度確實正處於挑戰之中。軟體技術為我們提供了移動裝置中的GPS、提供早期健康診斷的CT掃描以及其他奇蹟,但在專利中界定這些技術非常困難。基因和生物技術的進步對於治療許多疾病至關重要,並且需要依賴專利保護的鉅額投資,但通常很難知道發明者的權利在哪裡結束,公眾的權利從哪裡開始。3D列印檔案是否應該有資格進行專利申請?對於從海量資料聚合中提取知識的演算法,應該提供多大範圍的保護?每一項根本性的進步都需要重新審視和調整,這就是為什麼專利制度一直是,而且必須是,持續改進的主題。
關於專利制度已經崩潰的說法可以追溯到19世紀中期縫紉機的普及。這些說法在汽車專利的訴訟中出現,並在電報、電燈、飛機、雷射和微處理器的出現時再次出現。名稱和技術不斷變化,但故事卻是一樣的:在完全部署“當今技術”的過程中,專利訴訟陷入僵局,使整個系統受到質疑。在之前的每一次僵局中,訴訟當事人都達成了和解,法院做出了判決,事情也達到了令人滿意的終點。這就是該系統被設計成運作的方式,並且現在也在運作。
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在軟體領域,各種智慧手機衝突(例如蘋果和三星之間的衝突)的各方正在將其索賠範圍縮小到真正重要的少數專利。與此同時,法院正在適當地狹義地解釋許多專利(意味著它們未被侵權),並提供裁決以允許各方解決他們剩餘的分歧。在生物技術領域,最高法院釋出了指導意見,縮小了診斷專利的資格範圍,促使創新者更好地調整他們的專利申請;法院於四月份受理了分離的、純化的基因序列的專利申請,並將進一步釋出指導意見。
鑑於美國創新的歷史性成功,務實主義必須是警句。《美國發明法案》(AIA)正是這種精神的體現,這是幾代人以來對專利制度最全面的修訂,由貝拉克·奧巴馬總統於2011年9月簽署,並於今年春季全面生效。最顯著的變化是從先發明制過渡到先申請制,以在競爭的發明人之間授予專利。這種做法將消除曠日持久的爭議,即誰發明了什麼以及何時發明,這些爭議以前是透過挖掘塵封的實驗室筆記本以證明發明日期來解決的。先申請制用一個簡單、客觀、公平的規則取代了這種爭吵:第一個提出專利申請的人獲得專利。轉向先申請制也是朝著使我們的專利制度與其他國家的制度協調一致邁出的一步,這在全球經濟中是一個重要的目標。
除了先申請制之外,《美國發明法案》還透過提供經濟高效、快速的方式來評論待決專利和質疑已授權專利,從而回應了對已授權專利質量的擔憂。這些新機會適用於所有專利申請和專利,但在軟體領域尤其有用,因為歷史參考文獻難以找到,在生物技術領域也特別有用,因為必須在符合保護條件的發明和所有人都可以自由使用的發明之間劃清界限。儘管如此,《美國發明法案》只是最近才生效,其新流程和程式的後果才剛剛開始顯現。正如《大眾科學》1878年3月9日刊所言,“我們的專利局[是]一所偉大的國立大學,其對成功努力的榮譽證書[是]比任何大學的證書都更有價值。” 這句話至今仍然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