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羅里達州迪士尼動物王國動物行為研究員Hani Freeman解答:
證據表明,一些非人類靈長類動物可以是內向的或外向的。在人類中,內向者傾向於花更多時間獨處,專注於自己的想法,而花更少時間參與群體活動,而外向者通常善於交際,喜歡與同伴互動。非人類靈長類動物也表現出這些特質。
最近的研究已經在大型猿類中發現了外向/內向性格,包括黑猩猩、大猩猩和猩猩。表現出更多獨處和內斂行為的黑猩猩被認為更內向,而那些更愛玩耍和互動的黑猩猩則屬於外向型。在猴子物種中也發現了外向/內向行為,例如社交性。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產出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報道。
重要的是要注意,我們在解讀非人類靈長類動物行為的能力方面是有限的。猿類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學會與人類交流,但總的來說,它們無法告訴我們它們的感受,至少無法達到人類的程度。
經常與猿類互動的護理人員對猿類在外向/內向連續體中的位置提供了最佳印象。在美國各地動物園進行的一項研究中,護理人員對諸如友善等特定特徵進行了 1 到 5 的評分。護理人員歸類為內向型的大猩猩與同伴的互動也比外向型大猩猩少。為了消除潛在的偏見,獨立的行為專家研究了這些大猩猩的特徵,並證實了護理人員的這些發現。
儘管當前的研究表明,人類和非人類靈長類動物在內向和外向方面表現出許多相似之處,但關於非人類靈長類動物性格的研究仍處於早期階段。例如,我們只是最近才開始瞭解內向的優勢。在人類中,與外向者相比,內向者往往是更好的觀察者和傾聽者。然而,在非人類靈長類動物中,研究人員尚未發現內向的優勢。科學家們希望,未來的工作將更深入地研究非人類靈長類動物的這些性格特徵——它們是如何進化的以及為什麼它們很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