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會讓你情緒低落嗎?

過度活躍的免疫反應可能導致抑鬱症

安妮是一位28歲的研究生,當她去看醫生時,已經感到情緒低落好幾個月了。她飽受頭痛、眩暈、焦慮和視覺障礙的折磨,在研討會上掙扎,兩門考試不及格。她還放棄了自己喜歡的愛好,停止了社交。她的醫生診斷為倦怠,這是對持續壓力的抑鬱反應。他開了抗抑鬱藥,並建議她來我這裡接受心理治療。兩者都沒有幫助。一年後,我建議她去做一次例行檢查,以排除任何潛在的身體疾病。她的醫生髮現她患有慢性鼻竇炎。服用抗生素兩週後,安妮的感染消退了。更重要的是,她的抑鬱症也開始好轉。

安妮的案例只是我在自己的實踐和其他實踐中越來越多的案例之一,這些案例表明,抑鬱症可能是一種像感染一樣簡單的疾病的症狀。臨床醫生長期以來一直將抑鬱症視為一種複雜的疾病。壓力、神經化學失衡、身體疼痛和疾病都可能引發情緒崩潰。然而,過去25年裡大量研究表明,許多抑鬱症的促成因素都與一個單一的根本原因有關:炎症。

在短期內,炎症是我們免疫系統內建的防禦疾病和損傷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但當炎症持續存在時,它會導致疲勞和憂鬱。此外,研究表明,免疫系統紊亂可能是一些其他精神疾病的潛在原因,包括強迫症、恐慌症和創傷後應激綜合徵。


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思想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隨著這些日益增長的認識,科學家們正在測試新的治療方法,透過緩和慢性炎症來治癒心靈。即使這種方法可能只對部分抑鬱症患者有幫助,其益處也可能是巨大的。在美國,大約十分之一的人在一生中至少經歷過一次嚴重的沮喪時期,而抑鬱症是女性中最普遍的精神疾病。

過度的自我防禦

我們的免疫系統部署各種細胞來保持我們的健康,並透過稱為細胞因子的信使分子來協調它們的行動。受到有害細菌、病毒、寄生蟲或癌症攻擊的細胞會分泌干擾素,這是一類細胞因子,警告鄰近組織加強防禦,並召集殺傷細胞進行攻擊。稱為白細胞介素的細胞因子有助於協調發燒(限制感染的傳播)和炎症(將特化的免疫細胞衝到現場)。腫瘤壞死因子是另一大類細胞因子,它們破壞異常細胞並激活其他細胞因子。它們還會促進腫脹、發紅和疼痛,這些都具有積極和消極的影響。

 

這些不同的蛋白質協同工作,調節免疫反應的型別、強度和持續時間。穿過血腦屏障,它們也對我們的情緒狀態具有相當大的影響。當我們身體不適時,宣佈攻擊開始的干擾素和白細胞介素會湧入大腦。大量研究表明,這些促炎細胞因子會擾亂多種神經遞質的正常功能,並抑制血清素的產生,血清素通常被稱為“快樂激素”,因為它具有提升情緒的能力。因此,即使是患有輕微感冒的人也常常食慾不振、感到疲倦、尋求溫暖、避開他人並且難以集中注意力。

從生物學角度來看,這種疾病行為(俗稱)是有道理的。如果我們臥床休息,我們的免疫系統會更有效地工作,我們可以更快地康復。我們也更不容易感染我們的同事和朋友。一旦疾病清除,抗炎細胞因子就會確保我們的身體和大腦化學物質恢復正常。但是,如果疾病拖延不決,免疫系統繼續泵出促炎訊號呢?在那種情況下,疾病行為開始看起來很像抑鬱症。蛀牙、尿路感染和鼻竇炎都是一些感染的例子,這些感染並不總是產生明顯的症狀或疼痛,但可能會長期持續疾病行為。

為了驗證抑鬱症有時可能是一種延長的疾病行為的想法,多倫多大學的心理學研究員耶克塔·多拉蒂和她的同事在2010年發表的一篇論文中評估了24項研究,研究了約400名抑鬱症患者的促炎細胞因子測量值。總體而言,這些受試者顯示出腫瘤壞死因子α (TNF-α) 和白細胞介素-6 的血液水平顯著升高,這是持續免疫反應的標誌。兩年後,耶魯大學的研究員西蒙·格雷和精神科醫生邁克爾·布洛赫對通常與抑鬱症一起診斷的強迫症進行了另一項包含12項研究的薈萃分析。他們也報告說,患有抑鬱症和強迫症的個體血液中 TNF-α 水平升高。

過度活躍的免疫反應也可能引發焦慮症。2009年,哈佛醫學院的精神科醫生伊麗莎白·霍格和她的同事將48名患有恐慌症或創傷後應激綜合徵的患者的免疫學狀態與48名年齡和性別匹配的健康對照組受試者進行了比較。該團隊測試了20種不同炎症標誌物的血清水平,發現精神疾病患者的18種炎症標誌物水平較高。為了尋找全身性炎症狀態(表明潛在的損傷或感染),他們測量了有多少參與者至少有九種常見促炎細胞因子中的六種可檢測水平。大約87%的焦慮症患者符合該標準,而對照組只有25%。

壓力的作用

毫無疑問,長期的低度炎症會在某些人身上引發抑鬱症和其他情緒障礙。一個人是否屈服可能部分取決於他們最初的免疫系統有多麼積極。2013年,亞利桑那大學的精神科醫生查爾斯·L·雷森和埃默裡大學的安德魯·H·米勒進行了一項薈萃分析,檢查了人類抑鬱症易感基因的資料。他們注意到,許多這些基因存在於免疫反應特別旺盛的個體中——這可能解釋了為什麼這些基因在人類群體中持續存在,即使它們可能產生不利影響。

 

在良好的衛生條件和抗生素出現之前,感染可以說是對生存的最大威脅,因此擁有過度活躍的免疫系統確實具有優勢。雷森和米勒推測,在今天,當我們大多數人不再經常接觸有害微生物時,一些人的免疫系統習慣性地對無害刺激物過度反應,導致促炎細胞因子持續增加。這可能解釋了抑鬱症和其他情緒障礙,以及過敏、自身免疫性疾病、心血管疾病、中風、癌症、糖尿病和痴呆症的患病率增加。

壓力可能在這種因果關係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短期內,僅僅是對損傷的預期就會放大炎症。幾項實驗證實,經歷急性應激時刻的動物會產生更高水平的促炎細胞因子,而長期應激最終可能在這些動物身上引發類似抑鬱症的行為。2009年,俄亥俄州立大學的精神科醫生麗莎·克里斯蒂安和她的同事在人類身上證明了類似的現象。他們研究了60名懷孕婦女,發現抑鬱症與 TNF-α 和白細胞介素-6 的血液水平之間存在關聯。促炎細胞因子在任何懷孕期間都會升高,但研究人員發現,承受壓力的女性體內這兩種細胞因子和抑鬱症的水平均升高,而可能承受最大壓力的女性(意外懷孕和獲得最少支援的女性)的抑鬱症水平最高。

慢性壓力甚至更有害。面對某些威脅,身體會準備戰鬥或逃跑。沿著所謂的壓力軸——從下丘腦到垂體到腎上腺——的激素級聯反應會啟動皮質醇的產生。除其他功能外,這種激素還會暫時抑制免疫系統,以確保我們將所有精力集中在外部危險上。但是,如果壓力持續存在,皮質醇會使免疫系統離線,我們更容易生病。經過幾年,壓力可能會永久性地損害沿軸的訊號傳遞,我們開始釋放過少的皮質醇——在這種情況下,免疫系統會重新喚醒並進入超速運轉狀態,促炎細胞因子會自由流動。

雪上加霜

這項研究的總和是一個粗略的機制,透過該機制,炎症可以播下抑鬱症的種子:採取一個容易過度反應的免疫系統並增加壓力。身體疾病的機率會急劇上升,促炎細胞因子激增,疾病行為成為新常態。進一步的調查表明,任何形式的創傷都會啟動這條通路。2007年,倫敦國王學院的精神科醫生安德烈亞·達內塞和他的同事對童年時期被父母拒絕或虐待的人進行了縱向研究。他們發現,即使在虐待發生20年後,許多研究參與者的炎症生物標誌物血液水平仍然大大升高。

 

其他幾項研究表明,令人不安的童年經歷可能會永久性地打破壓力軸的平衡,並改變大腦中皮質醇受體的敏感性。米勒和他的同事發現,與情緒健康的對照組受試者相比,童年時期遭受困擾的抑鬱症男性在接受旨在引起社會心理壓力的測試時,會產生更強的免疫反應。身體疼痛也會使免疫系統超負荷運轉。科學家們已經記錄到,對疼痛敏感性增加的抑鬱症女性體內 TNF-α 水平特別高——疼痛本身就是疾病行為的症狀。持續的疼痛是一種壓力因素,會造成惡性迴圈:疼痛產生炎症和壓力,從而導致更多的炎症和抑鬱症。

事實上,促成因素的相互作用如此複雜,以至於可能無法確定免疫反應性、個性、總體身體健康和生活經歷在多大程度上導致任何一個人的抑鬱症。慢性炎症本身幾乎可以肯定只佔情緒障礙患者的一部分。然而,幾項試驗表明,對傳統抗抑鬱藥沒有反應的患者,當他們在其他處方藥的基礎上服用抗炎藥(從日常布洛芬到細胞因子抑制劑)時,經常開始好轉。有趣的是,反過來也是如此。患有皮膚癌或丙型肝炎的患者經常服用細胞因子藥物干擾素-α,該藥物會引起炎症,並且許多人會出現抑鬱症症狀作為副作用。

因此,從業者正在尋求各種方法——從藥物到飲食干預——來解決精神疾病患者的不必要炎症。例如,2011年,俄亥俄州立大學的精神科醫生珍妮絲·基科爾特-格拉澤和她的同事報告說,ω-3脂肪酸可以抑制炎症,從而緩解醫學生在考試前的焦慮。科學家們希望,旨在阻斷大腦中細胞因子受體的藥物也可能有助於平息情緒障礙。幾項旨在開發有效的細胞因子拮抗劑的計劃正在進行中。與此同時,更多關於壓力和創傷作用的研究可能會揭示更好的控制炎症的方法,從而降低偶然感染導致難治性疾病的風險。

延伸閱讀

炎症及其不滿:細胞因子在重度抑鬱症病理生理學中的作用。 安德魯·H·米勒、弗拉基米爾·馬萊蒂奇和查爾斯·L·雷森發表於《生物精神病學》,第 65 卷,第 9 期,第 732–741 頁;2009 年 5 月 1 日。

重度抑鬱症中細胞因子的薈萃分析。 耶克塔·多拉蒂、內森·赫爾曼、沃爾特·斯瓦德法格、海倫娜·劉、勞倫·沙姆、伊莉斯·K·雷姆和克里斯塔·L·蘭克託發表於《生物精神病學》,第 67 卷,第 5 期,第 446–457 頁;2010 年 3 月 1 日。

病原體宿主防禦中抑鬱症的進化意義 (PATHOS-D)。 C. L. 雷森和 A. H. 米勒發表於《分子精神病學》,第 18 卷,第 1 期,第 15–37 頁;2013 年 1 月。

來自我們的檔案

炎症會帶來憂鬱 科裡·賓斯,“頭條新聞”;2009 年 9 月/10 月。

埃裡希·卡斯滕 是一位德國漢堡醫學院的神經心理學教授,也是一名有執照的行為治療師。

更多作者:埃裡希·卡斯滕
SA Mind 第 26 卷第 3 期本文最初以“感染會讓你情緒低落嗎?”為標題發表於SA Mind 第 26 卷第 3 期(),第 46 頁
doi:10.1038/scientificamericanmind0515-4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