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這項努力最初受到環保主義者的批評。然後,它受到政府官員的限制。現在,中國以煤炭為燃料的合成天然氣產業面臨又一次打擊,一群能源專家對其經濟可行性提出質疑。
在北京最近舉行的一次會議上,來自中國和西方智庫的研究人員對中國合成天然氣產業中長期存在的商業風險展開抨擊,包括對不成熟技術的依賴、不斷上升的環境成本以及黯淡的市場前景。研究人員斷言,如果啟動更多專案,可能會給國家的財政預測帶來衝擊。
煤制合成天然氣——透過氣化過程將煤炭轉化為天然氣的產物——直到2013年在中國幾乎不存在。然而,隨著去年中國對清潔燃料的需求飆升,以及清潔空氣壓力的不斷增加,中國煤制天然氣專案的發展加速。
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思想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根據綠色和平組織2014年的一項研究,中國目前運營著兩個煤制天然氣示範專案,但還有其他48個工廠正在建設或規劃中。一旦在2020年完成,這些工廠每年將生產2250億立方米的煤制合成天然氣。
這可能為中國煙霧瀰漫的東部地區提供快速解決方案,有可能取代燃煤電廠和石油驅動汽車的燃料。但也可能造成環境噩夢。
綠色和平組織計算,如果中國目前規劃中的所有煤制天然氣工廠都按計劃建成,它們每年將排放超過10億噸的二氧化碳,相當於2011年中國碳排放量的八分之一。
此外,從煤炭生產天然氣需要大量淡水供應。五分之四的煤制天然氣工廠位於或將位於新疆、內蒙古和其他西北地區,這些地區是該國最乾旱的土地之一。
意外成本激增
在北京的會議上,研究人員還描述了與中國合成天然氣專案相關的經濟原因。
自然資源保護委員會北京辦事處的高階分析師陳丹將商業計劃書與中國現有煤制天然氣專案的實際運營情況進行了比較。
她發現,實際專案的成本和時間都超過了預期,而且專案的收益也低於預期。
大唐國際發電股份有限公司在內蒙古開展的一個專案是一個突出的典型案例。
這是中國首個合成天然氣專案,這家電力生產商在工廠設計、建設和測試方面投入了數十億美元和四年時間。然而,由於技術障礙和其他問題,其進展落後於計劃。
今年早些時候,技術故障導致爆炸,造成兩名工人死亡,四人受傷。在這場悲劇之後,該公司不得不凍結生產數月,給本已陷入困境的運營帶來了又一筆經濟負擔。
而這僅僅考慮了不成熟技術造成的財務意外。陳丹說,對於中國計劃在乾旱地區建設的大多數合成天然氣工廠來說,成本將會成倍增加,因為工廠運營商將不得不為節水專案付費,以換取用水權。
此外,如果中國對碳排放定價——這在七個試點地區已經實現——那麼從煤炭生產天然氣將變得更加昂貴。
規劃產能超出需求
中國天然氣銷售的增長速度已經放緩,部分原因是天然氣價格上漲。正如北京石油天然氣規劃工程研究院副院長周樹惠解釋的那樣,曾經用天然氣裝置取代燃煤動力裝置的中國工廠,現在又開始對煤炭重新產生興趣,因為它更便宜。
周預測,隨著中國開始改革其定價機制,旨在讓天然氣銷售價格隨市場需求波動,這種趨勢可能會增長。多年來,中國的天然氣價格一直由中國政府固定,以保持低位。
天然氣價格的上漲將對中國計劃中的天然氣市場發展產生影響。儘管中國國家能源局設定了2020年每年4000億立方米的天然氣消費目標,但周樹惠表示,可能只會實現3500億立方米。
周樹惠表示,國內氣田和國際賣家將供應其中的大部分,並補充說,預計來自中國煤制天然氣專案的天然氣不到10%,即300億立方米。
但中國計劃中的煤制天然氣專案產能已經超過了這個規模。綠色和平組織的研究表明,僅在2013年8月至2014年2月期間,中國開發商就簽署了總產能為780億立方米的協議——是周樹惠認為合理規模的兩倍多。
樂觀的地方觀點無視慘淡的經濟狀況
今年7月,中國中央政府釋出宣告,要求地方政府收緊對煤制天然氣專案開發商的土地資源、銀行貸款和其他支援,以期削減正在進行的大規模擴張。但一些業內人士懷疑這種努力的效果。他們表示,親發展的地方政府仍在推動中國合成天然氣熱潮。
一位研究人員表示:“當公司與地方政府談判以尋求採礦權時,地方政府通常要求他們在該地區開發煤化工專案。”該研究人員所在的研究所隸屬於一家經歷過此類要求的國有煤炭生產商。
這位研究人員表示,地方政府這樣做是受到他們認為該專案可能帶來的數十億美元投資的誘惑。因此,儘管經濟前景慘淡,但公司往往別無選擇,只能建設煤制合成天然氣工廠。
這位研究人員要求不具名,因為他未被授權公開討論此事。
其他能源專家在會議上也提到了地方政府對煤制天然氣專案的強烈動機。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他們呼籲加強行業准入要求,並改善政府監管。
轉載自 Climatewire,經 Environment & Energy Publishing, LLC. 許可。www.eenews.net,202-628-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