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64歲的戴安娜·奈德完成了從古巴到佛羅里達的110英里游泳後,她接受了奧普拉·溫弗瑞在她的“靈魂週日”節目中的採訪,這次採訪本應是對意志力戰勝年齡的激勵性反思。當奈德宣佈“我是無神論者”時,奧普拉困惑地回應道:“但你充滿了敬畏。” 奈德感到困惑,回答說:“我不明白為什麼有人會發現這其中有矛盾。我可以和最虔誠的基督徒、猶太教徒、佛教徒——一直說下去——站在海灘邊,為這個宇宙的美麗而哭泣,並被全人類所感動。所有在我們之前生活過的數十億人,他們愛過、受過傷、受過苦。因此,對我來說,我對上帝的定義是人性和對人性的愛。” 奧普拉接下來的一句話激怒了無神論者:“好吧,那我不會叫你無神論者。我認為,如果你相信敬畏、奇蹟和神秘,那麼這就是上帝。”
這就是那些無法想象有人可以在不相信超自然奇蹟之源的情況下感到敬畏的人的溫和偏執。 為什麼會有人這麼認為?
部分答案可能在克萊蒙特·麥肯納學院的心理學家皮爾卡洛·瓦爾德索洛和南加州大學的傑西·格雷厄姆於2013年在《心理科學》雜誌上發表的一項研究中找到。研究表明,“敬畏”與“感知到的浩瀚”(如夜空或廣闊的海洋)有關,並且“容易產生敬畏”的個體往往更能適應不確定性,並且不太需要在某種解釋中獲得認知閉合。作者在他們的論文中說,他們“更願意修改現有的心理圖式以吸收新資訊”。瓦爾德索洛在一封電子郵件中寫道,對於那些不易產生敬畏感的人,“我們假設,由於情緒的即時感覺而體驗到的不確定性將是令人厭惡的(因為他們可能不是一直有這種感覺的人)。這源於理論工作,該理論認為,當我們難以理解我們正在目睹的事件時,就會引起敬畏,而這種未能將資訊吸收到現有心理結構中應該會導致負面狀態,如困惑和迷失方向。” 為了減少令人敬畏的體驗帶來的焦慮,不易產生敬畏感的人會進行我稱之為“代理性”的過程,或者傾向於相信世界是由看不見的有意識的代理人控制的。
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方式是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當今塑造我們世界的發現和思想的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為了檢驗這個假設,瓦爾德索洛和格雷厄姆將受試者分為三組。一組觀看了一段來自BBC《地球脈動》的令人敬畏的場景影片片段,另一組觀看了一段已故《60分鐘》記者邁克·華萊士的情感中立的新聞採訪,最後一組觀看了一段來自BBC《荒野大追蹤》的喜劇片段。然後,受試者填寫了一份調查問卷,問卷調查了他們對上帝的信仰,對“宇宙受上帝或超自然力量(如業力)控制”的信仰,以及他們在觀看影片片段時的“敬畏”感。觀看《地球脈動》影片的受試者體驗到最強烈的敬畏感,並且在這種狀態下,對上帝和超自然控制的信仰都更強烈。研究人員得出結論:“目前的結果表明,在敬畏的時刻,透過感知體驗中存在作者之手,可以減輕一些恐懼和顫慄。”
這些發現的更廣泛意義是什麼? 瓦爾德索洛解釋說:“我們表明,感受這種情緒(即使是不易產生敬畏感的人也能夠做到)會引發不確定性,以及隨後希望透過用目的驅動的因果代理人來解釋事件來解決這種感覺的願望。” “一個有趣的假設可能是,天生容易產生敬畏感的人不太可能表現出我們的效果,因為他們感受到的不確定性不是令人厭惡的。”
這讓我想起了戴安娜·奈德和我們這些在自然世界的敬畏中找到靈性,而不需要超自然代理性的人。我們沒有感受到恐懼和戰慄,而是在發現作者之手是大自然的法則,僅此而已,但也僅此而已時,感受到了驚奇和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