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或計算機能進行元認知嗎?

自我認知可能並非人類獨有的特徵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元認知是人類獨有的嗎?我們無法要求動物對它們的行為做出口頭判斷,但巧妙的、對動物友好的測試仍然可以探測其他生物是否會思考自己的想法。

在一項開創性的實驗中,布法羅大學的心理學家大衛·史密斯訓練了一隻名叫納圖阿的海豚,當聽到低音或高音時,它會遊向兩個控制桿中的一個。當納圖阿回答正確時,它會得到一條魚作為獎勵。但是,有些聲音對它來說更難區分。因此,史密斯引入了第三個控制桿,它會觸發一個更簡單的試驗,讓納圖阿收集它的魚。海豚學會了只在更困難的試驗中按下這個控制桿。

史密斯認為,納圖阿選擇第三個控制桿,海豚必須意識到知識的缺乏,因此必須反思它知道多少。對這一結論的額外支援來自觀察,即海豚在兩個響應選項之間猶豫或搖擺的時間越長,它就越有可能選擇第三個控制桿。因此,它的退出選擇似乎是基於真實的、不確定感的感覺。正如後來的實驗證明的那樣,獼猴也表現出類似的元認知行為,但另一種猴子,捲尾猴,卻沒有。


支援科學新聞業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業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講述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思想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另一種元認知測試模仿了我們在實驗室中要求人類進行的信心判斷。與海豚實驗一樣,動物決定它認為兩個答案中的哪一個是正確的。然後,它有機會承諾選擇該答案,或者選擇一個單獨的、安全的選項,該選項總是提供少量零食。押注原始選擇風險更大——如果正確,它會獲得更大的獎勵,否則就得不到食物。獼猴出色地通過了測試:當它們更有可能正確時,它們會選擇風險更大的賭注。猴子前額葉皮層中神經元的活動也追蹤它們的信心,為了解元認知如何在神經迴路層面實現提供了一個視窗。甚至大鼠也可以學會透過這個測試的一個版本。

然而,這些證據不足以得出動物具有元認知的結論。原因之一是,前額葉前部皮層,人類元認知的關鍵大腦區域,在人類中比在猴子中更大,並且在齧齒動物中不存在。這種解剖學上的差異不一定消除內省齧齒動物的可能性,因為元認知可能以不止一種形式進化而來。它可能表現為動物與我們共有的內在不確定感,以及可能為人類獨有的有意識的自我認知。

甚至有些計算機也可能體現某種形式的元認知。當IBM的《危險邊緣》答題機沃森在2011年擊敗兩位人類冠軍選手時,它依賴於一種與人類自我認知非常相似的技能。沃森不僅提出了答案,還為答案生成了信心評級。然後,這臺超級計算機使用該評級來決定是否按下蜂鳴器。事實證明,沃森知道它知道——它計算了一個評級——比人類《危險邊緣》冠軍知道他們知道的速度更快,這給了IBM的機器贏得勝利所需的優勢。

斯蒂芬·M·弗萊明是一位認知神經科學家,研究元認知和意識。他目前是倫敦大學學院韋爾科姆人類神經影像中心的韋爾科姆信託基金會/皇家學會亨利·戴爾爵士研究員,以及MetaLab的負責人。

更多作者文章:斯蒂芬·M·弗萊明
SA Mind Vol 25 Issue 5本文最初以“哺乳動物和機器的元認知”為標題發表於SA Mind 第25卷第5期(),第35頁
doi:10.1038/scientificamericanmind0914-3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