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觀的心態能預防疾病嗎?

一項針對白人女性護士的研究發現,那些更樂觀的女性死於任何原因的可能性降低了三分之一

在蘇珊·桑塔格廣受讚譽的1978年著作《疾病作為隱喻》中,她寫道,當醫學專家將心理因果關係歸因於生物疾病時,他們“將不幸的病人視為既要為生病又要為康復承擔最終責任”。關於心理因素在多大程度上可以解釋生理結果的持續爭論中,最新的論戰來自今天發表的一項研究,該研究發現,樂觀的女性不太可能死於多種疾病——從癌症到心力衰竭再到傳染病。

哈佛大學陳曾熙公共衛生學院的研究人員求助於一項始於1976年,為期40年,針對美國女性護士的基於調查的研究,其中大多數是白人,稱為“護士健康研究”。他們從2004年和2008年的調查中提取了關於女性性格的資料,並將其與2006年至2012年間同一批女性的死亡率進行了比較。總共,他們收集了來自超過70,000名個體的資訊。為了評估樂觀程度,該研究要求參與者在五分制量表上對他們同意六項陳述的程度進行評分,例如,“在不確定的時期,我通常期待最好的結果。”

哈佛大學的研究負責人埃裡克·金說:“當比較最樂觀的前25%[女性]與最不樂觀的後25%時,她們的死亡風險降低了約30%。” 即使在研究人員調整預測以考慮社會人口因素和與健康相關的行為之後,這些關係仍然存在,儘管不如之前那麼顯著。金很快指出,這不一定意味著樂觀導致更健康的生活方式,只是存在統計學上的關聯。儘管如此,他和他的同事認為,由於性格特質在某種程度上是可塑的,基於樂觀心態的干預措施可能是一種相當簡單、低成本的改善公共衛生的方法。


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關於塑造我們今天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研究人員在《美國流行病學雜誌》上報告說,這些干預措施可能包括“結構化的課堂式教學”和“簡短的紙筆練習,在這些練習中,人們被要求寫下他們自己最好的可能版本”。

如果我們只需花費幾個小時的努力就能避開一系列生存威脅——包括癌症、心臟病、中風、呼吸系統疾病和感染——這個想法可能聽起來很誘人。該論點的內在之處似乎是一個承諾:如果你更樂觀,你至少可以在一段時間內阻止死亡來敲門。但並非所有專家都同意。

一些專家說,建議積極思考可以預防死亡的問題在於,這會讓慢性病患者感到內疚或羞愧——他們會在某種程度上為自己的疾病負責。此外,如果樂觀與更好的健康狀況有關,那麼這可能更多地與不樂觀的人實際上可能患有臨床抑鬱症有關,而抑鬱症與較差的健康狀況廣泛相關。

然而,金認為,樂觀是“超越抑鬱症缺失的東西”,即使在統計上控制了該疾病可能產生的混淆作用後,結果仍然成立。樂觀和不抑鬱起初可能看起來像是同一枚硬幣的兩面,但抑鬱症是一種廣泛的綜合徵,會影響生理和心理。正如你不能僅僅透過思考讓自己擺脫中風一樣,你也無法透過思考讓自己擺脫重度抑鬱症。

金同意,在理解疾病或病症的起源時,過度依賴心理學論調存在危險。他說,“我們絕對不想責怪受害者”,但“作為一個社會,我們可以構建環境,讓人們有平等的機會變得更加樂觀。” 他認為樂觀心態干預措施是“廣泛工具包中的工具之一”,應該提供給人們以增強他們的健康和福祉。

這些發現與之前的研究一致,之前的研究發現樂觀與心臟健康之間存在聯絡。例如,2015年對30項研究的回顧發現,積極的心態與心血管疾病患者的死亡率降低和再住院率降低有關。另一方面,2013年的一項研究發現,過度樂觀的人死亡或殘疾的風險更高,而少許悲觀主義可能會促使人們更加謹慎行事。真相可能介於兩者之間:哪種心態最有幫助可能取決於個人情況。

最終,性格樂觀嵌入在我們的性格中,根據定義,性格應該在時間和不同情況下保持穩定。儘管性格可能會隨著時間的推移緩慢改變,但即使紙筆干預確實可能可靠地導致短期態度轉變,但紙筆干預可以導致我們核心心理特質的基本組織發生改變的觀點仍然值得商榷。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臨床精神病學教授伊曼紐爾·梅登伯格表示同意,他將樂觀心態干預措施的前提與促進健康和福祉的更成熟的工具(如體育鍛煉和健康飲食)進行了比較。

他說,這些是生活方式的改變,而此類干預措施的所謂好處肯定不會在課堂上短短幾個小時後就能實現。“這些工具必須被視為對特定存在狀態的持續維護。” 換句話說,長壽沒有捷徑。

Jason G. Goldman is a science journalist based in Los Angeles. He has written about animal behavior, wildlife biology, conservation, and ecology for 大眾科學, Los Angeles magazine, the Washington Post, the Guardian, the BBC, Conservation magazine, and elsewhere. He contributes to 大眾科學's "60-Second Science" podcast, and is co-editor of Science Blogging: The Essential Guide (Yale University Press). He enjoys sharing his wildlife knowledge on television and on the radio, and often speaks to the public about wildlife and science communication.

More by Jason G. Goldma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