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人、昆蟲或上帝能有意識嗎?

我們對其他生物和物體中意識的直覺揭示了我們思考方式的很多內容

龍蝦真的會有任何情緒嗎?甲蟲呢?或者一臺複雜的計算機?唯一能最終解決這些問題的方法是進行嚴肅的科學探究——但即使在研究科學文獻之前,許多人對答案是什麼也有相當明確的直覺。一個人可能只是看著一臺電腦,就確信它不可能感受到快樂、痛苦或任何東西。這就是為什麼我們不介意把一臺壞掉的電腦扔進垃圾桶。同樣,當大多數人把龍蝦放進沸水鍋裡時,他們也不太擔心龍蝦會對其即將到來的厄運感到焦慮。用哲學的術語來說,我們對生物或物體是否能夠感受或主觀體驗(例如看到紅色或品嚐桃子的體驗)的直覺被稱為“關於現象意識的直覺”。

意識的研究(參見此處此處)長期以來在哲學學科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關於這些直覺的事實構成了某些複雜而有影響力的哲學論證的基礎。但是,傳統上,對這些直覺的研究採用了一種有點特殊的方法。哲學家們實際上並沒有去詢問人們有什麼直覺。相反,每位哲學家都會自己思考這個問題,然後寫下類似的內容:“在這種情況中,說……是合乎直覺的。”

實驗哲學的新領域為這種傳統方法引入了一種新的變化。實驗哲學家繼續尋找理解人們的普通直覺,但他們使用當代認知科學的方法(另請參閱此處此處此處)——實驗研究、統計分析、認知模型等等。僅在過去一年左右的時間裡,許多研究人員一直在將這種新方法應用於對關於意識的直覺的研究。透過研究人們如何看待三種不同型別的抽象實體——公司、機器人和上帝——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人們如何思考心智。

關於公司的心理底線
在最近的一項研究中,北卡羅來納大學教堂山分校的實驗哲學家傑西·普林茨(Jesse Prinz)和我研究了關於將心理概念應用於由整個人群組成的組織的直覺。舉個例子,考慮一下微軟公司。人們可能會說微軟“打算採用新的銷售策略”,或者說它“認為谷歌是其主要競爭對手之一”。在諸如此類的句子中,人們似乎正在採用某些心理概念並將其應用於整個公司。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關於塑造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但是,人們願意以這種方式使用哪些心理概念?這項研究揭示了一種有趣的非對稱性。受試者樂於應用不歸因於任何感覺或體驗的概念。例如,他們表示可以使用諸如此類的句子:
•    阿克梅公司認為其利潤率將很快提高。
•    阿克梅公司打算在今年一月推出新產品。
•    阿克梅公司想要改變其企業形象。
但是,他們對所有將感覺或主觀體驗歸因於公司的句子都表示反對
•    阿克梅公司現在正在體驗極大的快樂。
•    阿克梅公司感到沮喪。
•    阿克梅公司突然渴望追求網際網路廣告。
這些結果似乎表明,人們願意將某些心理概念應用於公司,但不願意假設公司可能具有現象意識。

機器人和身體
    也許這裡的問題是,人們只將現象意識歸因於具有正確型別身體的生物。為了檢驗這一假設,我們可以看看其他可能具有精神狀態但身體看起來與人類身體完全不同的實體。
    這裡一個有希望的方法是研究人們對機器人精神狀態的直覺。從物理角度來看,機器人與人類看起來大不相同,但我們可以很容易地想象出一個行為非常像人類的機器人。然後,實驗研究可以確定在這種情況下人們願意將哪些型別的精神狀態歸因於機器人。匹茲堡大學的研究生賈斯汀·西特斯瑪(Justin Sytsma)和實驗哲學家愛德華·馬切裡(Edouard Machery)在實驗工作中,以及北卡羅來納大學教堂山分校的研究生拉里(布萊斯)·休布納(Larry (Bryce) Huebner)在工作中都採用了這種方法,所有實驗都得出了相同的基本答案。

例如,在休布納的一項研究中,受試者被告知一個行為完全像人類的機器人,並被問及該機器人可能具有哪些精神狀態。引人注目的是,這項研究揭示了與我們之前在公司案例中看到的完全相同的非對稱性。受試者願意說
•    它認為三角形有三條邊。
但他們不願意說
•    當它得到想要的東西時,它會感到快樂。

在這裡,我們再次看到了一種願意歸因某些型別的精神狀態,但不歸因於需要現象意識的狀態。有趣的是,這種趨勢似乎並非完全歸因於控制機器人的是 CPU 而不是普通的人腦。即使在實驗中控制了生物是否具有 CPU 或大腦,當生物的身體使其看起來像人類時,受試者也更傾向於歸因現象意識。

機器中的上帝
    如果某物沒有身體呢?這如何改變我們對可能存在的意識體驗的看法?我們可以求助於終極的無形生物:上帝。哈佛大學心理學家希瑟·格雷(Heather Gray)、庫爾特·格雷(Kurt Gray)和丹尼爾·韋格納(Daniel Wegner)最近的一項研究考察了人們對上帝可能擁有的精神狀態的直覺。到現在,您可能已經猜到結果了。人們樂於說上帝可能具有諸如此類的心理屬性
•    思想
•    記憶
•    計劃
但他們認為上帝不可能擁有涉及感覺或體驗的狀態,例如
•    快樂
•    痛苦
•    恐懼

在隨後的工作中,研究人員直接比較了將精神狀態歸因於上帝與將精神狀態歸因於谷歌公司。這兩個實體——儘管它們在許多方面都不同——卻引發了完全相同的回應模式。

縱觀這些不同研究的結果,人們很難不感覺到應該能夠構建一個統一的理論來解釋人們直覺的整個模式。這樣的理論將描述導致人們認為某些實體能夠進行廣泛的心理狀態,但不能真正感受或體驗任何東西的潛在認知過程。不幸的是,迄今為止尚未提出這樣的理論。這裡迫切需要進一步的理論工作

《心智問題》由喬納·萊勒(Jonah Lehrer)編輯,他是部落格前額皮層和書籍《普魯斯特是位神經科學家》背後的科學作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