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州可能將氣候計劃付諸公眾投票

州長傑裡·布朗決心透過法律或投票來鞏固該州的氣候目標

加利福尼亞州州長傑裡·布朗。

一項將加州的氣候變化政策延長至 2020 年之後的立法努力,正被證明比政策制定者預想的要困難得多。

州長傑裡·布朗 (D) 的一位高階助手昨天表示,他致力於透過法律或選民批准來鞏固該州的氣候目標,但這可能要到 2018 年才會實現。

布朗的執行秘書南希·麥克法登在推特上的一份宣告中說:“讓我們明確一點:我們將以某種方式延長我們的氣候目標和碳排放交易計劃。“州長將繼續與立法機構合作,以在今年、明年或 2018 年的投票中完成這項工作。”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關於當今塑造我們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參議院臨時議長凱文·德萊昂 (D) 週二試圖放棄立法者將在本屆州立法會議的最後幾天透過 2030 年排放目標的預期。關於 S.B. 32 的談判去年也陷入僵局;該法案的發起人,州參議員弗蘭·帕夫利 (D) 今年任期屆滿 (氣候通訊,8 月 4 日)。

麥克法登提到與石油公司的談判是避免匆忙達成立法妥協的原因。據報道,該州的低碳燃料標準(要求生產商到 2020 年將其燃料的碳含量降低 10%)一直是一個討價還價的籌碼。

她說:“我們不能接受這樣一種謬論,即在未來 27 天內對任何單一措施的投票都將決定我們氣候議程的成敗。” “我們不會透過公佈我們的戰略或滿足於削弱、破壞或減少我們世界領先的氣候計劃的措施來落入石油公司的手中。”

該州主要石油行業組織西部州石油協會的代表沒有立即回覆尋求評論的電子郵件。

州監管機構一直在辯稱,布朗設定 2030 年排放量比 1990 年水平低 40% 的行政命令為他們繼續為 2020 年後時期制定法規提供了足夠的權力。但麥克法登的宣告似乎默認了需要更多。

加州空氣資源委員會週二釋出了一份草案藍圖,旨在根據美國環保署的清潔電力計劃,到 2031 年達到聯邦溫室氣體標準,該藍圖設想將碳排放交易作為主要工具 (氣候通訊,8 月 3 日)。

麥克法登強調了對該州碳排放交易系統的承諾,該系統正因擔心該系統可能在 2020 年後停止而面臨需求低迷。該專案周圍存在法律不確定性。立法者一直不願在 S.B. 32 中明確授權碳排放交易或獲得三分之二多數票,這將使該專案免受根據 26 號提案提出的法院挑戰。2010 年的投票倡議要求獲得絕對多數批准才能提高稅收或費用,而一項挑戰當前專案為非法稅收的案件仍在等待判決。

尼科爾斯:“押注 2030 年”

昨天,布朗還在加州州務卿處註冊了一個投票措施融資委員會“加州人為清潔環境”。

投票活動將繞過需要透過立法機構的步驟,立法機構似乎比公眾更抵制溫室氣體法規。加州公共政策研究所上週釋出的一項民意調查發現,68% 的受訪者表示他們支援將該州的排放目標延長至 2030 年,而 69% 的受訪者表示他們支援 A.B. 32,即 2006 年的法律,該法律設定了到 2020 年達到 1990 年溫室氣體排放水平的初始目標 (氣候通訊,7 月 28 日)。

ARB 主席瑪麗·尼科爾斯也表示有信心繼續執行現有計劃。

她在推特上說:“押注 2030 年”。“這是肯定的:低碳燃料、零排放汽車、可再生電力、碳排放交易都在加州的未來。”

議長安東尼·倫登 (D) 昨天回應了德萊昂的評論。“世界需要加州繼續發揮領導作用,推進應對氣候變化的鬥爭,因此,我們提出的解決方案必須儘可能強大和可靠,”他說。

倫登說:“正如參議院臨時議長德萊昂昨天指出的,以及州長辦公室今天重申的那樣,我們致力於將加州的排放目標延長到 2020 年以後,我們將繼續努力直到它正確為止。”

低收入聯盟競標碳排放交易資金

與此同時,一個代表加州低收入居民的團體昨天向公用事業監管機構請願,要求從碳排放交易收入中留出 10 億美元,為那些人資助太陽能專案。

包括加州住房合作組織、加州環境正義聯盟、Brightline 防禦專案、自然資源保護委員會和國家住房法律專案在內的聯盟要求加州公共事業委員會 (CPUC) 考慮該請求。

去年的 A.B. 693 授權使用部分返還給公用事業公司的碳排放交易拍賣收入,為加州可負擔的多戶租賃房產的太陽能系統提供資金。

該提案要求 CPUC 採納一項能源戰略,將能源效率、太陽能光伏和儲能結合起來,“以減少能源使用、高峰負荷需求和成本,並推進公用事業公司向更智慧的能源網轉型。” 它還要求特別努力在弱勢社群開展安裝,並在低收入和弱勢社群提供就業機會。

加州住房合作組織總裁兼執行長馬特·施瓦茨在一份宣告中說:“這是我們讓所有加州人都能實現清潔能源的機會。” “該計劃將確保低收入租戶(佔加州人口的很大一部分)能夠享受到更高的能源效率和太陽能帶來的好處。”

經環境與能源出版有限責任公司許可轉載自氣候通訊。 www.eenews.net,202-628-6500

© .